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展望未来“地球村”的文化命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网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地球这个小小的星球,是迄今人类所知的唯一能适合于生命生存的星球。可惜造化并未赋予她以和平的先天条件,而让亿万生灵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进行生存竞争。经过多少万年的“物竞天择”,人类终于取得了绝对的统治地位,这就是莎士比亚称颂的“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曾几何时,人类由于种族、民族的不同而各霸一方,各自为政,久而久之,形成各不相同的信仰和文化。它们既是彼此交流的桥梁,又可能是互相磨擦的渊薮。文化从广义上来说,它也包括宗教。当它与这一内容相联系的时候,磨擦的可能性就大一些。而当它体现为知识、艺术、文学这类“软性”的内容时,其“桥梁”的作用就明显一些。
从世界范围看,文化是以多姿多彩的形态存在的,它充分体现了世界的丰富性。这种丰富性是以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构成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这种精神家园与一个民族的生存是相依为命的,因此它的独特性应该受到尊重。无怪乎,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呼声中,几乎没有人主张文化也要全球化。这可以说已经获得世界的普遍共识。
但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主要是在农耕时代形成的。当时由于地理条件的阻隔,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使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形成根深蒂固的传统。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度发展,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革命,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运用,使偌大的世界一下子变成“地球村”。在这相对变小的环境里,人们借助视觉的、听觉的、文字的各种信息工具,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文化交流和选择,这必然使他固有的文化观念受到撞击,因而使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受到挑战和动摇。换句话说,在我们这个“信息高速公路”极其快捷的时代,任何企图保持他的文化独特性的努力都是困难的!这不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你能不能做到的问题。一个穷乡僻壤的人,一旦走出闭塞的环境,他可能很快就会改变他奉行了多少年的生活信条和习惯。君不见我国云南卢沽湖周围有个摩梭尔族,它迄今仍保持着母系社会的氏族文化。几年前这个民族有个女子去了美国学习。不久她就写了一本书,带着批判的口吻叙述她的民族的文化特点。显然她已经认同西方文化了。在看我们的汉族文化在近代的变迁:在不远的以前,长袍、马褂、瓜皮帽曾经是我们的穿着文化的主要特征;在很近的以前,一律的蓝色或灰色的中山装曾是我们男人的主要穿戴。但不知从什麽时候起,西装加领带差不多成了我们的国服!再看我们的饮食文化:筷子是我们的唯一吃饭工具,但对于许多去过外国的中国人来说,使用刀叉也已成了习惯。对于城市少年儿童来说,麦当劳和肯得鸡成了他们最爱吃的食品,等等。对于这些迅速的变化,没有任何人下过命令,都是不约而同的选择。请大家再回顾一下一个世纪以来我们的文学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变化,回顾一下我们的戏剧文化、音乐文化、建筑文化等等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想凭个人的好恶或固有观念禁止什麽,提倡什麽,可能吗?须知,这种变化的真实原因,不是由于民族意识的强弱,不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地域因素,而是生产力所制约的文化的性质,即农耕时代的文化必然要让位于先进于它的工业时代的文化!这就是时代潮流所使然。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顺应时代潮流,主动让时代潮流冲刷你的旧脑子,自觉跟着它走,才是好样儿的。
我们中国人往往有一种惰性思维,即习惯于纵向承袭前人成就,而不善于超越前人。他们总喜欢如鲁迅所说的“摸前有”,而不善于象西方人那样喜欢“探未知”。一旦发现自己的欠缺,首先不去反思自己,而是马上寻找口实来自我安稳,就象鲁迅笔下那个阿Q,一听到人家说他寒酸,他马上就说:“我祖上比你阔多啦”。他们一听到“反传统”,就象挖到自己的祖坟,视之为大孽不道!须知,“反传统”并不是不要传统或不尊重前人,而只是不重复前人而已。因为重复乃是匠人的习性,创造才是艺术家的本色。只有反传统的勇气,才有突破传统的可能。这就是“不破不立”的道理。西班牙的毕加索、米罗、达利和高迪,都是在反传统中成了世界第一流的杰出艺术家,从而大大丰富并发展了西班牙艺术的。
近几年来,国人中一些创造力衰弱的人利用鲁迅的一句话大做文章,即鲁迅于1934年4月19日一封致木刻家陈研桥的信中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鲁迅这句话无疑是对的,人们将其改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也未尝不可。上面说过,世界是个由各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世界艺术宝库必须包含各民族独有的艺术品,我们的戏剧艺术如昆曲、京剧等;我们的建筑艺术如天坛、应县木塔等;我们的园林艺术如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等;我们的石窟艺术如灯煌、龙门石刻等都是带有中华民族独特标记的艺术瑰宝。然而,世界艺术宝库中不仅仅包括这些带有民族印记的艺术,还有大量不带任何民族标记,而属于人类共享的作品,如丹麦人设计的举世公认的杰作悉尼歌剧院是哪个民族的?美籍华人贝聿铭设计的卢孚宫扩建工程即玻璃金字塔是哪个民族的?刚才提及的毕加索、高迪等人的作品是哪个民族的?而我们中国人现在所缺的正是这些东西。如果不懂得把这些没有民族性别的艺术当作我们的追求,而仅仅满足于祖先有过的成就,就超不出只知重复的匠人的眼界,就难于跻入真正文化大国的行列!(叶廷芳)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