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司马光砸缸”本不该成为经典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红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当同伴落井后,杭州一个4岁半的男孩炯飞,赶紧拿用来挂桶打水的竹竿,钩住了同伴,使其不往下沉。他成了村里的小英雄,村民说,“想想司马光砸缸救人,也有7岁了吧?炯飞可是5岁还不到,太机灵了,以后一定有前途!”(3月10日《都市快报》) 
  一个4岁半的小孩能想到用竹竿救人,确实很机灵,村里人称他“小司马光”也属正常。但笔者也一直在思索几个问题:“司马光砸缸”本该成为经典吗?为什么其他孩子没想到砸缸? 
  我们知道,现在许多国家都对孩子进行基本的救护技能或逃生技能培训,涉及到晕倒、溺水、火灾等方方面面。比如,对于小孩溺水这突发事件,“黄金抢救时间”只有8分钟,而由于交通等原因,120救护车赶赴事发现场往往要超过8分钟,可如果现场的同伴懂得做些基本的抢救措施,就可以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然而,不论古时还是当代,我们都不太重视这方面的培训。
  具体到“司马光砸缸”这个典故。事实上,人掉进水缸里,如果立马抱不出来,砸缸救人是基本的救护常识。可除了司马光之外,其他的孩子为什么都本能地跑回家叫人,而非本能地想到砸缸呢?这实际上就反映这些孩子平时缺乏救护技能培训——试问,如果大人平时有教孩子基本的救护常识,有教他们遇在类似情况要砸缸,还有几个孩子会跑回家,而司马光如何能吃尽风头呢?从这个角度讲,在一个普遍有救护技能培训意识的社会,“司马光砸缸”本就不该成为折射少儿有独特睿智的范例,亦不该成为备受推崇的千年经典。
  又如,“用竹竿救落井同伴”这件事,对一个4岁半的小孩而言,确实是高难度的“意识”,甚至也不是培训所能达到的效果,但它却是像司马光这些已7岁小孩的必要“功课”。
  当然,也应该承认,救护技能或逃生技能培训不可能面面俱到,像同伙落井等一些案例,事前培训未必能够想到。但某些救护、逃生意识却是相通,比如,第一时间要冷静。而有了这些意识,就算遇到陌生的突发事件,总有助于提高救护的成功率。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我觉得,我们亟待加强青少年的救护及逃生技能培训。如果哪一天,在一群中学生中,突然有一人晕倒,众生愕然,惟有一个懂得急救的学生跃然而出,那恐怕不是对一个人的佳谈,而是对一个社会的讽刺。(作者:陈光豪)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