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特色小镇建设须锚定结构性改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近年来,作为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特色小镇正广泛成为地方政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地方积极探索的有益经验也被及时吸纳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政策规范,指导正在全国展开的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然而,有的地区出现了资本圈地、产业布局“新瓶装旧酒”等盲目造城运动,不仅没有有效破解经济结构转化和动力转换的现实难题,反而可能加剧产能过剩和要素配置扭曲的不利局面。建设怎样的特色小镇,如何建设特色小镇,解决这些现实问题,须始终锚定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
  实践中,特色小镇的概念经常与“特色小城镇”等同使用,正如目前诸多政策文件所界定的,认为它是在产业发展、传统文化、绿色生态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的建制性城镇。然而,从国内外较为成功的实践案例看,特色小镇应与特色小城镇区别看待,其核心功能是为产业服务而非为人的居住而服务,它在形态上是一个在边界较为明确的空间里同类企业协同创新的企业社群。因此,关于特色小镇的本质更为准确的理解应是一类产业生态圈,即是一种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某类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地域产业多维网络体系,它体现了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一种新的产业布局形式。
  在这个意义上,关于如何建设特色小镇的思路能与结构性改革不谋而合。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调整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结构、技术结构等生产要素配置的比例关系,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由于产业生态圈的网络体系是由生产维、科技维、服务维、公共维等不同维度构成的,这些维度都属于生产要素,因而通过组合或调整这些要素配置的结构,在结果上就有可能实现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这就是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方法。在实践中,相较于西方国家主要依靠市场自然集聚构筑产业生态圈的特色小镇形成机制,我国可以通过发挥政府作用在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运营管理方面等进行要素配置的重新组合或调整,从而加快推动特色小镇的形成。
  产业发展上,存量结构优化和增量有效投资相并重,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特色小镇在构筑产业创新高地时,必须客观定位最有基础、最有特色、最具潜力的主导产业,并根据区域资本、劳动、自然资源等要素禀赋及其结构,或对传统产业进行存量结构优化,在“微笑曲线”上由低附加值的低端向高附加值的两端跃升,以此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或依托传统产业基础进行增量上的有效投资,聚焦前沿技术、新兴业态、高端装备和先进制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空间布局上,紧扣产业特色构筑多维网络体系,切实贯彻规划先行、多规合一理念。规划既是全局综合绩效的前置条件,也是整体性调整要素配置结构的顶层设计政策工具。为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之间的耦合和共生,特色小镇及其产业布局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分类引导作用,深挖、延伸、融合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等功能性要素,突出综合性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公共服务配套。
  运营管理上,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和市场化运作,奉行生态竞争、优胜劣汰。必须摒弃以各种土地、财税“竞次”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的传统做法,创新投融资方式,积极应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积极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债权定投等融资途径扶持企业形成自生能力。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重打造优胜劣汰的创业创新竞争生态,让企业在竞争法则下逐渐演化形成产业生态圈。这个过程并非一日之功,各级政府和干部在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同时,必须秉持足够的耐心和充分尊重市场规律,防止各省各地谋划特色小镇时重复过去那种“村村点火、镇镇冒烟”的状况。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