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中华文化标志城?先问问全国人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中华文化标志城”,真要搞,不如换个名字吧,叫“儒学博物馆”或“齐鲁文化城”更妥当。与其大而全,大而空,大而泛,不如小而专,小而精,小而殊!与其动辄耗费巨额公帑,不如民间集资,而且规模要控制,号召“文化粉丝”们慷慨捐赠,搞个公司上市也行
在本届“两会”上,有关“中华文化标志城”的赞成和反对的提案进行了一场大PK。赞成方明显占了上风,据说早已经过国家发改委批准,标志城的拟建地山东济宁的市长也口气很硬,云:“允许争议,但肯定要建!”
起初得知筹建“中华文化标志城”消息的时候,我以为不过是几个迷恋儒家文化,欲图借国家乃至全球华人之力复兴儒教的国学粉丝的精彩创意。了解之后,才知道力促此事的乃是对文化显然并不在行的几十名“院士”级大腕。这些个院士也够博学的,要说搞建设的技术问题你们当仁不让,可搞个这么大的文化项目,要用纳税人那么多钱,又牵涉到几乎每个中国人的文化立场和尊严,您几位竟然连本该那些考古、博物馆专业方面的“文化人”干的活也干了,连本该老百姓自己好好琢磨琢磨后表表态的那点民意,也给代言了。难道民间戏称“院士相当于国家领导人”的说法,还真有些影子?
“中华文化标志城”要标志个什么?文化是能大兴土木造出来的吗?花三百多亿搞个“国家级权威性唯一性工程”,批准这么大的事,全国人民怎么现在才知道,要不是山东本地的委员沾沾自喜地像发喜报一样积极建言,全国人民竟然要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被好好地“文化”一把了,有点不厚道啊。
地球人都知道,文化不是造出来的,是靠历史积淀出来的。地球人还知道,文化是弥漫在空气里的,是流淌在人们的意识中的,是跳动在血管里的,熔铸了一个地域民族的灵魂,交织着他们的复杂情怀,研究起来,都莫衷一是,难以把握,更不要说弄个实物去标志了。搞个标志城,就继承并发扬了传统?这其实是反文化。如果硬要说文化有标志,那每个文化中的个体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标志,每个中国人就是中华文化的标志,这其中有真善美,但也千万不要忘记假恶丑,不要忘了鲁迅一再提醒我们的“两千年吃人的历史”。让中国人怎样更能标志中华文化,更能发挥优良文化的标志作用,恐怕不靠上马搞大建设,要靠扎实的教育,而且必须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那种教育,绝不是这种涉嫌“面向过去,面向地区,面向封建主义”的“文化”。
我更愿意把“文化标志城”项目理解成为地方政府推动旅游开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种“拍脑袋”式的决策。说这个决策有本位主义错误的嫌疑并不过分,但那样说不够厚道,谁不想近水楼台先得月啊。谁让那儿是孔孟故乡呢,更兼“国学”勃兴之势。由于打着建设国家文化的招牌,竟然获得了国家的批准,这当然很不幸,因为全国人民的文化都要被三百平方公里的一块地方“标志”起来了。
前几年搞孔子诞辰纪念的时候,我多次撰文,认为有关孔子的大规模纪念活动当然可以搞,但是应着重“民间化”,不要太多官方的影子,文化的瓶子不能装行政权力和公帑的旧酒。一样的道理,山东搞个孔子或儒学文化博物馆,也应有类似的逻辑。奈何如今变本加厉,堂而皇之地“做大做强”了呢?偷笑的肯定是部分官员,未必有太多的百姓,包括以孔孟文化为自豪的山东人民,作为纳税人的一部分,不可能在不知情中心甘情愿地被花掉这么一大笔钱。要求国家权力介入,认定地域历史文化设施的“权威性、唯一性”,先不论这种要求本身的不顾颜面,斯文扫地的如何不文化(当然它也是极端行政化思维和行业垄断思维的典型恶例),即便智商再低,或不幸地脑子进水了,也应该想到,标志中华民族的东西,既非历史传承,举国公认的一项代表性建筑,是不是要搞个民意调查才更妥当些!当争议较大时,全民公决吧!这个叫“程序正义”。
“中华文化标志城”,真要搞,不如换个名字吧,叫“儒学博物馆”或“齐鲁文化城”更妥当。与其大而全,大而空,大而泛,不如小而专,小而精,小而殊!与其动辄耗费巨额公帑,不如民间集资,而且规模要控制,号召“文化粉丝”们慷慨捐赠,搞个公司上市也行,“以艰苦奋斗为荣嘛!”那样,就无人置喙,如我辈自愧并自觉不能标志某种“文化”的人,就没法再乱嚼舌头了。 (李隼 )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