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后继无人 少数民族文化:正悄悄流失的文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华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9月5日至25日,在北京开幕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把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亟待保护的民间歌舞奉献给世人。很多专家学者在欣赏这些美的艺术的同时,也对这些受到现代文明冲击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表示出担心,少数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将向何处借“东风”?      悄悄流失的文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渗透,民族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带来的结果是,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正趋向流失。      仡佬族是中国西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50万左右。主要分布在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      “目前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族语言。”贵州民族学院文化学院院长龙耀宏坦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两个自治县的仡佬族已基本没有会讲仡佬族语言的人。”      乌力格尔在扎鲁特草原源远流长,曾造就了著名的说唱家琶杰、毛依罕等,其中《英雄格萨尔汗》和《蟒古斯征服记》等多篇英雄史诗,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但是,这种在蒙古族民间流传了数百年的活态口头文化,现在正面临消亡的危险,如果再不采取抢救措施,这一珍贵口头文化遗产将会消失……”扎鲁特旗文联主席徐文燕说。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家指出,目前传统文化消失的速度很快,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往往在人们不经意中消失。      后继无人的困窘      宁夏“坐唱”,又称“银川说书”,流传于宁夏境内银川、永宁、贺兰、中宁等地,目前只有徐明智和赵杰两个艺人。后继无人让宁夏“坐唱”濒临灭绝。      徐明智说:“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一直在想,宁夏‘坐唱’以后怎么办?”他坦承自己有很大的危机感,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对“坐唱”的要求也提高了。“宁夏‘坐唱’一直走着维持生存的路子,一个曲种,一人创作,两个人演唱,我从18岁搞到了50岁,谁来接着唱?”      据了解,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出现后继乏人的局面。来参加民族文艺会演的78岁老人谭明锐,享有“土家歌王”的美誉,唱起土家族民歌“三天三夜不炒冷饭”。当记者问起“谁来继承老人演唱衣钵”的问题时,谭明锐摇了摇头,喃喃地说:“现在年轻人都想着赚钱,不踏实学歌了。”      辽宁大学民俗研究所教授乌丙安心急如焚:“一旦老艺人自然离去,他身上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消亡,那些绝技、绝艺也就人亡技绝,人亡歌息,造成技术或艺术传承的断层,造成传统文化宝贵资源的巨大损失。”      参与就是继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散落在民间。国家必须从政府层面上,系统、有序地加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教授徐万邦说。      人们欣喜地看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不久前挂牌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国各地也先后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徐万邦认为,除法律法规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办法就是人与人的传承。“保护要让群众广泛参与,因为这些文化遗产就在他们当中,‘参与’就是传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国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中,应努力确保创造、保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群体以及有时是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参与,并积极地吸收他们参与管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应多作“冷思考”。徐万邦说,发动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进行,防止出现片面化的倾向,要注意保护民间文化的地域性,保持原汁原味。在开发过程中,首先要保护遗产的文化效应,其次再考虑商业收益,另外还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生态环境,因为生态环境是它们赖以存在的基础。     作者:杨维汉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