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孔子思想促进世界和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汇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解决国与国的利益冲突、民族与宗教矛盾等全球危机,最为重要的乃是要有一种能够真正代表人类平等利益,能够超越国家、地区、民族、宗教领域而又为世界大多数人所接受,从而能够化解仇恨,缓和矛盾,促进对话,和平共处,共同进步的根本原则。我认为,这些根本原则就是孔子的「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和而不同」。这三大原则是中国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精髓,是孔教的基本教义,也是治理世界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维持人类和谐安宁的灵丹妙药。
儒家文化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人类。众所周知,儒家文化对日本、韩国等国家在漫长的过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甚至成为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东亚国家及地区大体形成两种局面:一类是西化或苏化比较严重,并且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的国家和地区,如菲律宾、越南、朝鲜、柬埔寨及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大陆,在发展的进程中都遇到了严重的障碍。另一类则是在保存了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吸取西方文化的长处,如日本、韩国、港台地区、新加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较为顺利。因此,这种基本的历史事实完全可以驳倒所谓儒教在现代社会中成为发展障碍的谬论。
一、仁者爱人与世界和平
孔子「仁者爱人」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要有自尊自爱的精神。扬雄说:「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也。」(《法言君子》)可见,自尊自爱是关爱他人的必要前提。其次,儒家的「仁者爱人」精神必能有利国利民的作用。仅仅有自爱是不够的,董仲舒说:「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春秋繁露仁义法》)孔子是把爱亲作为仁爱扩大的基础,他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孔孟并不是叫人们完全停留在爱亲上。仁爱的本质就决定了仁爱必然要得到无限的扩大,达到孟子说的境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再次,应将仁爱之心推向宇宙万象万物,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儒家所追求的不仅是人世间的和平,而且是宇宙普遍的和谐,即天、地、人整体的和谐,这就是「太和」。故仁者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成就自己的生命,还要泽及万物,成就万物的生命。
二、忠恕之道与世界和平
什么叫「忠恕」?曾子并没有具体说明。宋代大儒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所谓「尽己」,就是尽己之力为人,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在处理己与人的关系中,诚恳真心地为他人,自己要能自立,也要让他人自立,自己要事事通达,也要让他人事事通达。也就是说要去关心人,帮助人,成就人,认真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所谓「推己」,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今日某些国家,不顾他国人民的人意愿,把其本身之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强加于别国社会,甚至不惜以武力强迫他人接受。当前世界上发生的文化、民族、宗教的隔阂和冲突,究其原因,正是「强人从己」「强人所难」,严重地违反了孔教儒家的「忠恕之道」。只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尊重他人,互不侵犯,和平共处。
「大同」世界是和平、公义的世界。根据孔子「天下为公」的教诲,世界不是任何人的私产,并以「公义」作为衡量得失、分辨是非的准则。
只要明白孔子思想,当会发现,「大同」世界是可以在人世间实现的。然则,「大同」世界是怎样建成的呢?其实,「大同」世界就是「大道」的体现,「大道」成则「大同」世界现;而孔教的「大道」,却可以用「忠恕」两字一以贯之。「忠」即「诚意」、「正心」、「尽己」、「敬事」,所谓「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如果每个人都以「忠」为行事准则,则人人手足情深;每一国如果都以「忠」为外交原则,则国与国之间便可以和睦互助。而「恕」即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反省内心之所好所恶,进而推知别人之所好所恶,由知而行,实践于世,就是「大同」世界中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境界。这种推爱及人的行为,是由美满家庭为基础而衍生的:不单止爱自己的亲人子女,而且同样爱别人的亲人及子女,因而也希望别人同样爱自己的亲人及子女。由此再进一步,从人与人的关系推广到国与国的关系来说,每个国家同样自觉到本国国民是尊贵的,希望本国国民受到他国的尊重、善待,不希望本国国民被欺负、被残杀,那么,每个国家就同样会尊重、善待他国的国民,不会侵略他国、欺负和残杀他国国民了。「大同」世界便会立刻展现眼前!
三、和而不同与世界和平
「和」的原理是中国人把握宇宙、理解人生的一种主要观念。「和」是包含着矛盾和差别的辩证的同一性,「和」是不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和相互限制,从而产生新的事物。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是「和」而不是「同」。因为「同」取消了事物之间和事物内容的相互作用,因此也取消了事物存在、发展的根据。
我们提倡「和而不同」的精神,目的是要解决当今世界的各种矛盾冲突,发挥它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世界和平的重大作用。在地球村里,任何一个民族的利益都不能离开人类的共同利益。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生态的发展都是全球性的,人类在互爱中共存,在互仇中俱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要互相依赖。同样道理,同一地区相近或相邻的各国各族之间,也是共同利益大于它们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真正为本民族利益着想的人,必定是主张睦邻友好的人。试看目前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如果没有宗教和解民族和解他们是不会过上安宁幸福日子的。冤家宜解不宜结,历史的纷争只能通过谈判、妥协、谅解来解决,而不能诉诸武力。历史大儒张载说过:「仇必和而解」。离开此理,仇恨解决永无出路。
作者:汤恩佳博士 香港孔教学院院长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