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勿忘周立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网上搜索一下“周立波”,立马出现的一系列词条是当今大红大紫的明星周立波,而我要寻找的是作家周立波。作家周立波属于上个世纪,在如今显然有些冷落了。但在他的时代,其大红大紫的程度绝不亚于当今的红主持。 


    社会普遍功利、浮躁的氛围之下,文学没有不边缘,作家没有不冷落的。但故乡益阳没有忘记、冷落周立波,在周立波百年诞辰之际,益阳把他的故居修缮好,甚至把故居所在地清溪村都打理成可供人们游览、休闲之所。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这都是对周立波最充分的肯定和怀念。


    记得第一次读周立波的作品是上个世纪70年代,那是一个“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结果是草也没有,苗也没有,物质食粮与精神食粮都十分匮乏的荒唐年代。不知谁弄来一本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当时周立波的作品还是“毒草”,我一把抢过来,如获至宝,如饥似渴,日夜连台,一口气把它读完了。读完之后不仅没有被毒害,心里倒有一种清香甜润之感。小说中的亭面糊似乎就是我身边的大伯、二伯们,如此平常的人物也可写进小说,还那么有滋有味,让我大开眼界。小说中的陈大春、盛淑君的男女之恋更是美妙得动人心魄。我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了一位中学老师,没想到他比我还痴迷,他能把其中《山里》一节完整地背下来。到现在我才弄明白,文学的功用不只是认知,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滋养。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不只是在于他能直立行走,能制造工具,能劳动,还在于他有文化。


    如今不书荒了,而是走到了事物的另一端,书多得难以选择。据中国现代文学馆最近公布的2009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显示,2009年长篇小说实体书出版达3000余部,相比2008年出现成倍增长。据说网络文学长篇小说的数量更为庞大。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可害苦了评论家们,不全读完或读完大部分,就没有发言权,要读完却几乎不可能。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当代文学课程,周立波的作品是必读的。记忆犹新的是,一寝室的同学读《山乡巨变》,对其中的许多益阳方言,如:蛮攀五经、眼泪婆娑、逗耍方、叫炒烦、擦黑、席面等,他们不太懂,我就自然成了他们的翻译。说实在的,许多益阳方言我口头会说,但要用文字表达出来真不知所措。周立波的方言写作让我体会到了益阳方言的许多机智和幽默。


    仅就乡土作品而言,周立波与沈从文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沈从文以湘西为背景的系列作品与周立波以洞庭湖为背景的系列作品都是美妙绝伦的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作品中的人物都是那么勤劳、朴实、正直、憨厚,有情有义,敢爱敢恨。个个是那么个性鲜明,亲切自然。要说不同,沈从文的作品里更多一些热烈、粗犷的阳光之美;而周立波的作品更多的是阴柔之美。有人用清代文论家姚鼐之语“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来评价周立波的风格。


    当然,周立波的作品里有土改,有合作社,这毕竟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主流,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作家逃避他所处的社会。并且,若干年后我们要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心路历程,还得找来《暴风骤雨》、《山乡巨变》来读。周立波是不可替代的。但愿重修文学史者,不要顾此失彼,或非此即彼,不要以一种偏见来替代另一种偏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