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经典诵读与文化传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国际儒学联合会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承传到今天,归功于诸多因素,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由于文言文的发明与使用。日常用语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丰富、变化和扩展,所以如果“文”(写文章的文字)和“语”(日常用语)相一致,也就是“怎么说就怎么写”,那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随着日常用语的不断丰富变迁,前人所写的东西,后人就完全看不懂了。例如,现在日常用语和网络上出现的“粉丝”、“顶”、“PK”等,前人看了就会不知所云。而“文言文”这个工具,把“语”跟“文”分开,人们的日常用语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但是写文章却采取统一的“文言文”的格式。这样后人只要掌握了文言文这个工具,就有能力深入经典,回到几千年前、几百年前与古圣先贤直接对话。因此,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推广普及文言文教育十分必要。

    而学习文言文的秘诀就在于熟读与背诵,年纪越小越容易学习。掌握了文言文,就等于掌握了一把开启五千年智慧宝库的钥匙,这是我们的教育应当努力的一个方向。现在很多大学开设了“国学院”,积极倡导国学的研究和推广,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到了大学阶段才开始学习“国学”,为时已晚。我们的教育体系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就应该重视提倡文言文的学习和经典诵读。如果忽视了这种“童子功”的训练,我们就很难再期盼出现真正的“国学大师”。经典诵读对于儿童的成长至少有以下四种益处。



    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记忆

    记忆力是评价一个人的智商或才能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从人的成长规律上看,儿童时期的记忆力是最好的。一首歌谣、诗篇或世界名曲,孩子最多听上十遍,就自然可以琅琅上口并熟记在心,甚至能够保持一生不忘。因此,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儿童读诵圣贤的经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汉代的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神童”或“圣童”,在他们十岁左右,就可以把四书五经熟记在胸、信手拈来。这些“神童”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在一种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方式之下培养出来的。现在学习国学的人常常感慨地说,自己和五四运动以前的国学大师们的功底无法相提并论,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和童蒙教育方式信心不足,从而没有能够延续和继承儿童诵经的学习习惯和教育方法,因而也就无法为进一步深入经典奠定坚实而良好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连看古代的经典都感觉困难,如何能深入理解古人的思想、体会其中甚深的义理呢?



    经典诵读有助于增长智慧

    “经者,常也”,经典上记载着的都是恒常不变的道理,特别是古圣先贤从社会人生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的道理。例如《易经》上所讲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就可以从自然界的阴晴圆缺,寒来暑往和人事的一治一乱、一忧一喜中得到验证。人们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保持“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惬意,即使事事顺心如意、处于上升时期,也不会得意忘形、自以为是;处于困顿和挫折之中,也不会丧失信心、一蹶不振。所以,古人说,“读书明理”,又说,“人不学,不知义”。一个人如果常常以谦虚的心读诵圣贤经典,自然可以从中汲取古人的人生智慧,从而避免走很多的弯路。因为毕竟,一个人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

    中国古人讲“因定开慧”,一个人真正内在的智慧来自于一个人的定力。简单地说,如果一个人遇到一点儿事情就失去了冷静而惊慌失措,那么这样的人很难成就大的事业。所以,两军对战,打的是两军统帅的定力;商场上双方的谈判,考验的也是双方决策者的定力。经典读诵需要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经典之上,久而久之,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定力,成就了孩子的智慧。

    

    经典读诵有助于涵养德性

    古人“读书志在圣贤”,通过学习圣贤经典,可以体会并效仿古圣先贤的存心和行谊,成就自己的良好德性和完善人格,所以古人读书也被称为“为己之学”。朱伯庐在《劝言》中讲到:“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此教人读书识义理之道也。要知圣贤之书,不为后世中举人进士而设。是教千万世做好人,直至于大圣大贤。所以读一句书,便要反之于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于书,古人是如何?此才是读书。”例如,孔子在《论语》上教导弟子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学了这句话,就要在生活中做到这一点:看到有能力、有德行的人,应当向他学习,而不是嫉妒他、障碍他;看到不贤德的人,应当反过来反省自己,看看是否具有同样的过失,而不是攻击他、嘲笑他。试想,如果天下的人从小都能有机会接受这样的教诲,那么世界上小到家庭之间的冲突,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不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化解了吗?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从这里,也才更能体会到《大学》上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认识到社会成员个体美德的修养与社会和谐之间的重要关系。

 

    经典诵读有助于变化气质

    诵经典的孩子的气质也会与众不同。他们的气质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因为读诵圣贤经典需要博览群书,并在读诵经典中掌握了文言文那种优美而简短的表达方式,所以“腹有诗书气自华”,讲话可以出口成章,写文章更是下笔有神,不必冥思苦想;因为读诵圣贤经典增长了定力,所以能够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镇定自若;又因为读诵经典可以涵养德性,所谓“诚于中,行于外”,内在良好德性表现在外一定是文质彬彬、举止文雅、进退得宜、落落大方。

    总之,通过经典诵读,孩子可以提高记忆,增长智慧,并深刻地体会到古圣先贤的存心,从而长养起自己的浩然正气。但是,如果提倡经典读诵的人,存心不正,提倡读诵经典的目的不是真正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不是为了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是为了借助国学热的升温而谋求私利,甚至会见利忘义,就不仅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事与愿违,造成对传统文化的严重破坏。因为这些成人的行为,让孩子们分明看到,大人是说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就会导致他们对自己所学经典的怀疑,因而丧失信心。民国时期儒学的没落,就在于那些口口声声宣讲儒家学说的人,本身不能身体力行儒家的教诲,为社会大众做出了不良的示范,使得人们觉得儒家是伪道学,学儒的人是伪君子。这就是孔子所讲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同样,今天的经典读诵能否达到以上的效果,也取决于提倡经典读诵者的用心。希望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够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从自己的良知和道义出发,积极倡导儿童读经教育,并使之朝着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