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新文盲时代——失语文化 失身娱乐(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被说成“文盲”,你一定会惊愕,继而不屑一顾,认为那不过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伎俩。的确,倘若按照“识字1500个以下为文盲”的硬性规定,你有足够充足的理由作出上述反应。不过,老实说,这样的划分标准早就过时了。
也许是意识到了对“文盲”的定义不够与时俱进,联合国曾经重新界定了新世纪的文盲标准——大抵分为三类: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即地图、曲线图等)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具体说来,后两类人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他们虽然受过教育,但在现代科技常识方面却往往如文盲般贫乏。据说,即使在北京这样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文盲数量也会超过百万。然而,丰富之后的“文盲”内涵就全面了吗?
“我平时经常看书啊,像什么《时尚》《瑞丽》,我每个月都要买!”一位都市白领如是说,一脸的骄傲与荣耀。这就是现实——时尚是被追捧的,文化是被忽视的。
“我曾经去古籍书店买书,我问店员有没有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那可是最权威的《论语》解读。店员摆出一副压根儿没听说过这本书的神情,建议我不妨买本《于丹〈论语〉心得》。最后,在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我终于找到了《论语译注》,一本别人都不知道的书。”一个中学生如是说,一脸的迷茫与悲哀。这也是现实——杨伯峻是孤独的,孔子是无奈的。
也许,从认字多少的角度来说,一位白领与一个中学生不相上下。然而,倘若说到对于文化的态度,有着体面工作的人却不一定比没有工作的人热情、严肃多少。事实上,如今,能够唤起职场人兴趣的大概只有各类“快餐”与“速食”了。正因如此,“易中天”们火了——显然,三言两语地调侃“诸葛亮是个帅哥”远远要比长篇累牍地探讨“孔明是个军事家”深入人心得多。然而,前者提供的是娱乐,后者提供的才是文化。
“没文化”,没有几个人愿意认同这样的评价,尽管事实的确如此。即便勉为其难地接受下来,人们也会将罪责归结于太过发达的网络、电视、报刊等公共媒体。不过,想必他们忘记了,在任何技术、任何平台、任何风尚的背后,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始终是人以及人的大脑——如同有些事实是无法回避的,有些责任也是无法逃避的。
今天,“文盲”这个词早已不仅仅指向文字,它同时也指向了在简历上拥有“文化”的那一群人——“识字分子”与“知识分子”有着天壤之别。事实上,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真正意义上的“文盲”。
忙与盲 力与利
对于失语于文化,许多人的解释是“工作与生活太过忙碌”。这时,“忙”似乎成为造成“盲”的最佳借口。
更让人忧心的是,在利益的诱惑面前,文化的原生力量变得微乎其微,真正火爆的还是它的衍生价值。
轻薄古人,这似乎是争名夺利最快捷、最经济的形式——“调戏”当代名人,搞不好是要吃官司的,怎么办?现在不是掀起了传统文化的热潮吗?现在不是提倡国学的复兴吗?那么,“恶搞”古人便成为既契合时下文化环境,又没有法律风险的最佳选择。
当轻薄古人成为时尚
因为婚外情,大禹才三过家门而不入?当各路媒体竞相报道“明星学者”纪连海在一电视节目中做出的这一惊人论断时,几乎没有人去怀疑这条新闻的真实性——长久以来,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事。当然,后续“剧情”显示,这在当时极具轰动效应的事件不过是一场由节目剪辑与编排造成的误会。但不管怎么说,大多数人都信以为真的局面还是揭示了一个现实——史学,正在被各种香艳的隐私所掩埋;古人,正在被各种前卫的说法所颠覆。
事实上,这种颠覆古人既有形象的作法已经成为时下颇为流行的一种文化解读方式。它还有一个更为形象和贴切的说法——“轻薄”古人。在那份长长的、被轻薄过的历史人物名单上,大禹绝对不是第一个,更不可能成为最后一个。在他之前,孔子被说成了“郁郁不得志的丧家狗”,其私生子的出身还被一些人拿来狠狠地调侃了一番。司马相如与诸葛亮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前者变成“骗财骗色”的坏蛋,后者则被称为“中国最虚伪的男人”。还有诗仙李白,因为他那众所周知的不羁个性,索性被评为“大唐第一蛊惑仔”。至于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女性文人代表,李清照也难逃厄运,她被揭“好赌”又“好酒”……不难做出这样的判断,按照目前通俗史学持续大热的态势,在大禹之后,想必还会出现一长串为今人熟知的古人名字。
坦率地说,“讲史说古”本无可厚非,只是,当一切现代社会的语言、法则都被以各种手段、途径强加于古人的身上时,史学变得越来越有“史”无“学”了。一幅幅八卦图景在文化的躁动中被轰轰烈烈地树立了起来,过往的历史名人与眼下的娱乐明星享受着同样的待遇——个人形象被滥用,个人隐私被爆炒,个人癖好被放大……遭了殃的古人们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在死后的成百上千年,自己居然还能够以这样的方式被传说着。遗憾的是,人死不能复生,早已作古的人已经无法进行辩解了。事实上,这也正是轻薄之风日盛的重要原因。轻薄古人,这似乎是争名夺利最快捷、最经济的形式——“调戏”当代名人,搞不好是要吃官司的,怎么办?现在不是掀起了传统文化的热潮吗?现在不是提倡国学的复兴吗?那么,“恶搞”古人便成为既契合时下文化环境,又没有法律风险的最佳选择。
更何况,历史无法再现,一切的谜团、疑问都难于求证。在被证实和被证伪同样困难的情况下,一些人找到了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在那些为正牌学者们所不屑的地方,历史俨然成了一个娱乐圈,其间充斥着各种桃色事件、名人丑闻……不得不佩服,这些人通过福尔摩斯般的观察力,在细枝末节中发现了隐藏其中的微言大义。很显然,比起某些小报的“狗仔队”,他们的行为更具有技术含量——“侦查”水平要高出很多,“侦查”内容要深刻很多。
有些人被一团混乱的景象弄糊涂了,还能不能针对古人发表一些个性化的看法?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无论他们的目的是出于还原历史,还是娱乐大众。只是,当这种言论越来越离谱的时候,一切就都偏离了原有的轨道。
要强调的是,面对历史和经典,人们还是需要一定的敬畏感和严肃精神,至少在公共领域的交流应该保持这样的姿态——一个人讲话,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大众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文化负责。这样的要求看似很高,其实不难做到。
诸如《百家讲坛》这样的节目培养的是学者型明星,而不是学者;它们提供的是娱乐,而不是思想。悲哀的是,当快餐式文化成为潮流的时候,人们看不到真实的历史,也无法留下属于自己这一代人的传奇。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