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圆明园的几次重修动议:同治将谏阻大臣尽数革职(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150年前的深秋,圆明园毁于英法联军的一炬。  

  自康熙四十六年始建,到1860年秋被焚,圆明园以梦幻般的建筑形态存在了150年。随后,以残园废墟之态存在又已150年。  

  作为巨大悲剧的主角,这座罹难的“万园之园”成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一处处在夕阳下矗立的断壁残垣,以自身的遭遇,默默地折射着这片国土的荣辱兴衰。在此期间,圆明园“重修”的动议几次被提出,又几次付诸东流。  

  150年来,圆明园始终是国人心头一块时时隐痛的伤疤,一个难解的心结。  

  福海泛波  

  1983年,圆明园沦为废墟一个多世纪后,终于在北京的城市规划中被定性为遗址公园。作为遗址公园建设的一期工程,福海于1984年12月1日开挖。  

  沉睡了一百多年的圆明园,在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中苏醒了。  

  十几部推土机咆哮着,将一个多世纪以来填没福海的淤泥清出。在福海边生活、耕作的农民挥舞起铁锹,把他们祖上几代人挖山填湖造出的稻田掘去。机关单位来了,普通居民来了,附近驻军来了……参加义务劳动的人前后共达十万人次。  

  耕种了数十年的稻田几乎要把福海填平,如今,泥土挖去,一池碧水还给福海。曾被掩埋殆尽的石头驳岸重露峥嵘,勾勒出福海的轮廓。  

  福海位于圆明三园的中心地带,水面近于方形,宽度约五六百米,总面积约为28万平方米,加上周围的小水域共计32万平方米。圆明园盛时,福海碧波荡漾,四周佳景遍布,群峰倒影,“方壶胜境”、“平湖秋月”、“澡身浴德”等等景致连绵呈现。  

  福海曾给皇家的御园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但是它并没有给皇家带来幻想中的福气,相反倒成了埋葬圆明园管园大臣的水中墓穴。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管园大臣文丰无力护持,在一片火光中自沉福海。  

  到新中国成立时,被称为“圆明园鼻梁”的福海已经逐渐沦为苇塘,一半水面被填平成稻田,并在西岸形成居民村落。一如圆明园当年的辉煌,被毁后只能“于瓦砾想见亭馆,于芒苇想见湖沼,于荆榛想见花树”。  

  1985年6月底,福海工程完工注水,一湖碧水重又泛起清波。虽然水面上再也映射不出万园之园绰约的风姿,但这毕竟是圆明园被焚毁一个多世纪之后,得以恢复的第一个景观。  

  百余年来,万园之园的劫难被人们痛惜、哀叹,它的辉煌和瑰丽又被无数次在想象中描摹、神往,如今,终于有吉光片羽得以重现。  

  这并不是中国人为还原圆明园盛景而做的第一次努力。  

  “报效捐修”  

  圆明园被焚毁于1860年。次年,咸丰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忧愤而死,其6岁的幼子载淳继位,是为同治皇帝。  

  1873年年底,18岁的同治皇帝“亲政”刚刚一年,就下达了重修圆明园的上谕:“因念及圆明园本为列祖列宗临幸驻跸听政之地,自御极以来,未奉两宫皇太后在园居住,于心实有未安,日以复回旧制为念”。  

  严格讲,同治并不是第一个产生重修圆明园念头的人。同治七年(1868年)时,御史德泰奏请重修圆明园。为解工程耗费,内务府库守贵祥拟出筹款章程,“请于京外各地方,按户、按亩,按村鳞次收捐。”  

  此议一出,便遭众大臣极力反对,认为此举将“动摇邦本”。德泰、贵祥被革职发配,修园的动议被搁置。  

  待到同治亲政时,清王朝一方面通过与外国列强的媾和,换来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和平”,另一方面,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的湘淮军队,彻底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再加上大兴洋务运动,王朝隐隐有复兴之兆。然而实际上,所谓的“中兴”不过是这个没落朝廷的回光返照,羸弱的清王朝早已沉疴难救。  

  同治对圆明园工程耗费亦有所知,“现当库款支绌之时……诚恐不敷。”所以“再四思维”,决定“择要兴修”,包括“安佑宫”(供奉列祖列宗之所)、“两宫皇太后所居之殿,并朕驻跸听政之处”,“其余游观之所概不修复”。  

  而同治为重修圆明园想出的筹款法子居然是:“着王公以下京外大小官员量力报效捐修”。 
上谕发出,恭亲王奕首先捐了两万两白银。照理,既有皇命在上,又有权臣拥护,重修圆明园似乎可以顺利进行下去。但同治没想到,自己亲政后想要创造的第一得意杰作,居然阻力重重。 

  先是御史沈淮疏请缓修圆明园工程。同治览奏大怒,立即召见沈淮,严词申斥。接着御史游百川再上疏谏阻,同治更恼,下令将游百川革职,随后他干脆发了个上谕,勒令群臣不准复言。 

  另一位热衷于重修圆明园的是慈禧,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是她的四十整寿。这位穷奢极欲的皇太后重修圆明园的心情比同治更为迫切。同治发布上谕的当月,她就几次催促皇家建筑设计御用的“样式雷”呈交烫样,并亲自进行修改。 

  这一次的整修计划,最初设计总共有3000多间建筑,包括正大光明殿、九州清晏、上下天光等21个景区。但整修工程并无意准确恢复原状,设计全凭慈禧和同治的喜好,很多建筑都准备大幅改动。 

  据考证,圆明园有八成多的建筑被英法联军直接焚毁,尚余一成多未遭火劫。而慈禧和同治实施的这次“半截子”重修工程,实际上对圆明园残迹进行了一次更为彻底的破坏。 

  在慈禧和同治的眼中,圆明园的遗迹当然是没有价值的,他们要的是皇家园林的巍峨和气势。为筹集建筑材料,圆明园内残存的不少建筑被拆解,附近的三山(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等处的旧材也被拆来。 

  同时,实施中的重修工程也常被经费短缺打断。即便最后不得不把工程量由3000间砍到1420间,筹集到的款项也是杯水车薪。直到1874年5月,各级官吏报效的工银总共只有30万两,而工程所需经费估算高达数千万两。 

  反对重修圆明园的声音再次响起。此前带头报效工银的恭亲王,这时成了反对派的带头人。 

  数位官员谏阻重修的奏章未见丝毫效果,恭亲王奕、大学士文祥等十位重臣联衔疏奏,请停止圆明园工程:“宜培养元气,以固根本;不应虚糜帑糈,为此不急之务。” 

  据时人吴汝伦日记记载,同治看了两眼奏章,便不耐烦地说:“我停工何如!尔等尚何哓舌!” 

  奕等人继续陈词,同治大怒:“此位让尔何如?” 

  大学士文祥听到皇上居然说出这样的话,伏地大哭,喘息几绝。醇亲王奕譞则继续泣谏。 

  这次激烈的廷争,以同治推说“为承太后欢,不敢自擅,但允为转奏”而暂时停止。 

  同治并没有转奏,几位朝中重臣反对重修圆明园,被他视为对自己皇权的挑战。数日后,他忽然颁诏,将谏阻重修圆明园的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大学士文祥、帝师李鸿藻等十大臣尽数革职。 

  眼看君臣矛盾爆发,两宫太后只好出面调解。据晚清文学家吴汝纶日记记述:召见时“两宫垂涕于上,皇上长跪于下。谓十年以来,无恭邸何以有今日?皇上少未更事,昨谕著即撤销云云”。其结果是:双方互做妥协,重修圆明园改为修葺三海。 

  至此,圆明园重修宣告结束。耗费了480多万两白银的这项工程,有100座500间殿阁亭榭动工在建,没有一座完工。
劫波未息

  一年后,同治皇帝暴病而亡。修葺三海因国丧而被暂停,同样没有完工。

  劫波未息

  此后十余年间,清朝统治者没有大兴土木。一直到光绪年间,再一次垂帘听政的慈禧,为贺自己的六十整寿,挪用海军军费修复了原为圆明园附园的清漪园,改名颐和园。

  慈禧对修葺一新的颐和园甚为喜爱,似乎把沦为废墟的圆明园忘掉了。她再一次提及圆明园,源于一个人的“擅闯”禁地。

  这个人就是李鸿章。

  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完败。李鸿章代表清王朝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次年,李鸿章出访美国,回京后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召见并赐宴。

  返回途中,李鸿章带着两个幕僚游览了此时仍是皇家禁地的圆明园。是颐和园勾起了这位晚清重臣对圆明园往日辉煌的追惜?是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让他兴起了落日黍离之悲?已不可考。惟一有记载的是,李鸿章为此举被慈禧太后“罚俸一年,不准抵销”。这几乎是清廷统治者对这座皇家园林最后的庇护。

  1900年,八国联军又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了北京。土匪地痞及游散的八旗兵丁趁火打劫,在圆明园拆运木料、砍伐古树,大料作为木材,小料作为木炭,满园古树荡然无存。后人称之为圆明园1860年罹经“火劫”之后的“木劫”。

  “木劫”之后还有“石劫”。1922年已进入民国,这一年的9月7日,京师警察总监致函逊帝溥仪的内务府,称北京市地方长官“京兆尹”刘梦庚准备“借用圆明园故址内少许废旧山石,或酌给价值”,请内务府“可否之处,希即酌示”。溥仪的生父醇亲王载沣批示,称不能同意,因“该园太湖石应加意保存,碍难拨借”,并请警察总监“婉言代答”。

  殊不知,刘梦庚只是假客气一下,事实上他早已决定“拟于内日派员起运。并已函至聂统领查照”。“聂统领”乃当日步军统领聂宪藩,是北洋政府责令保护圆明园遗址的,他本人一上任先从长春园拉了352大车太湖石,由他来“查照”,结果如何可想而知了。

  9月19日至24日的6天之内,刘梦庚拉走长春园太湖石201车、绮春园青云片石104车。运石劳累,又歇了十几天,于10月6日重新开工,8天里拉走长春园太湖石422车。

  内务府无奈,求助于当时京畿卫戍总司令王怀庆,王也懒得料理,只假意应允,称“写信恐怕形诸笔端,诸多不便,准备面见婉商,请其勿再拉运”。而这个王怀庆也是瓜分劫掠圆明园的头目之一,他为修建自己的私人花园“达园”,大肆拆毁圆明园围墙,时间长达三年。

  在这一时期内,拆运圆明园建筑材料来构建自己“豪堂雅舍”的大人物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曹锟、张作霖……几乎所有盘踞过北京的军阀、政客皆有所染指。

  更多的宵小游民则把目光盯在散落、埋没在尘土中的细碎宝物上,他们操起扫帚和簸箕,在园中道路上挥沙扬尘,筛土寻宝。时有谚云:“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

  到1928年后,圆明园作为“北郊石料场”的“贡献”达到顶峰。

  时值北伐战争结束,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国民政府委员经亨颐提出议案,拍卖故宫这个“天字第一号逆产”。这个议案虽然没有付诸实施,但类似的做法却被付诸实施。

  这一年,当局成立了“清理圆明园园产事务所”,专门负责将园内的废旧砖石变价批卖。拆运圆明园的石料成了光明正大的“政府行为”。

  当时的北平特别市政府翻修高梁桥至海淀石碴公路,便堂而皇之地拆除圆明园南墙、东墙虎皮石料,砸碎成石碴,补足建筑材料的不足。

  那一时期兴建或翻修的中山公园、香山慈幼院、北京图书馆等等,无不有圆明园的印记。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