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出版业“历史热”的冷思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出版业的“历史热”,已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明星学者、民间写手们纷纷应时而生,你方唱罢我登场,可热闹之外,究竟为后人留下什么?在无休止的喧闹背后,又有多少是有价值的?
相比之下,《明清史学术文库》显得有些低调,作为一套扎实的学术文库,它正得到越来越多爱好者们的关注。
孟森、南炳文、常建华、白新良、刘凤云……他们的著作以往大多在专业的小圈子中流行,很少“飞入寻常百姓家”,然而,借着《明清史学术文库》的平台,人们发现,原来大学者们并不遥远,专业写作未必艰涩,历史除了好玩、有趣之外,还有更深的意味。
历史是一个民族经验教训的总结,它充满智慧,是培育求真、理性精神的沃土。同时,真历史充满道德关怀,它赋予我们人格力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果没有强烈的历史感,我们就无法理解一代代仁人志士为何要拼命硬干、舍生取义,我们就无法与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
中国社会在发展,但始终在沿着自身的历史逻辑前进,我们并没有跳出历史的脉络之外。这意味着,回望过去与遥望明天是有机统一的,不深刻反省历史,就难以拓展我们的未来之路。
令人遗憾的是,像大多数“史学文库”一样,所收著作多出自老学者之手,中青年学者寥寥无几。在今天,材料更丰富,生活更安定,研究条件也更好了,为什么佳作、经典反而减少了呢?该如何打造出更多的学术精品?为此,北京晨报记者特专访了故宫出版社副总编辑、《明清史学术文库》策划人之一陈连营博士。
打造学术精品
北京晨报:在出版人纷纷戏说历史的当下,故宫出版社为何要推出这么一套专业的文库?
陈连营:从整体氛围上看,当下历史出版确实存在戏说多、娱乐过度的问题,真正有学术含量的作品不多,我们希望将这些年来有代表性的东西汇集一下,一方面是唤起读者们对学术经典的关注;另一方面是过去这些著作流通少,读者面也比较窄,有的才印刷了一两千本,甚至是几百本。可以说,选入这套文库的,绝大多数当年发行量不足三千本,许多著作已经不太好找了,成了稀缺品,重新出版它们,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过去一本学术著作出版后,作者很难有修改的机会,因为印刷量太小,无法再版,这套文库同时也提供了一次机会,作者可以将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其中,使其更加精致。
条件好了,佳作少了
北京晨报:浏览了一下这套文库,绝大多数是老一代学者的著作,有的学者已经去世了,中青年学者的作品不多,这是为什么?
陈连营:因为与早期成名学者相比,今天中青年学者佳作比较少。原创性的经典缺乏,这与学术风气浮躁相关,这需要大家共同来反思:为什么条件好了,反而出不来好东西了?看来,这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北京晨报:为什么说是一个社会问题?
陈连营:以前的学术研究与口粮无关,主要是为了得到社会认可,而现在研究的目的性更强,与生活质量等直接挂钩,这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可现在的考核制度就这样,写多少论文,出多少专著,就可以得多少实惠,重数量轻质量,逼着大家不得不去想办法。不论是老学者,还是中青年学者,都失去了坐冷板凳的兴趣。
而对于历史专业学生来说,又要面对一些很现实的问题,比如毕业后出路在哪里?怎么给自己定位?如果别的专业出路更广阔,大家就只好转行。
学者忙走穴,无暇去积累
北京晨报:如果出版通俗说史的书,而不是做《明清史学术文库》这样的专业书籍,从经营角度看,是不是更能迎合市场?
陈连营:但一个民族总是更需要正规的史学作品的,需要出版人把这些真正研究历史的著作推荐给读者。
通俗说史也有价值,可以普及历史知识,吸引人们关注,这些年来,严肃历史书的发行量上升,说明通俗说史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关注之后,就有更上一层楼的问题,通俗说史过热只能是暂时的现象。
通俗说史热给学界也确实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不少学者忙于各种普及性讲座,这样获得的收入要高得多,这占用了他们比较多的时间,导致积累不足。
历史教育不能脱离情商教育
北京晨报:正规史学和通俗史学的区别是什么?
陈连营:正规的史学是功夫学,看你下了多少功夫,历史是“过去的现实”,需要掌握更深入、更准确的信息,不是随意解读。现代社会发展了,传媒也更多,过去一篇文章解释可以很多元,现在是一元解释可以写很多篇。
面对历史上的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解释方法,但不能脱离基本史实,否则历史就真成了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了。
北京晨报:从网上看,今天许多历史爱好者立场分明、情绪极端,经常为一点小事吵得不亦乐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陈连营:因为我们在历史教育中存在问题,导致年轻人在知识结构、认识论方面不够健康、客观和完整,不能把历史中的精华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只会从过去的事中找相似性,“借鉴”一下,结果是断章取义。
历史教育不能脱离情商教育,它不是奥数,必须投入现实生活,乃至投入大自然中,才能有所体悟。
真正的学者应该坚守冷板凳
北京晨报:对于严肃出版,当下读者不太买账,做这套文库岂不是费力不讨好?
陈连营:推出严肃的学术著作,这是出版工作者的社会使命,有这么一个窗口,我们就要尽绵薄之力。现代社会传播的方式有很多,人人都可以讲历史,但没有理想支撑,就会越走越歪,就会与正确的价值观相偏离。
历史只是一个小领域,但社会发展需要借鉴历史经验。深读历史,对现实问题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时代需要更深层的历史研究,需要学者们去除浮躁,发扬传统学术的冷板凳精神。
北京晨报:《明清史学术文库》中选了许多老一代学者的著作,他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陈连营:确实如此。你从这套书中就可以看出来,什么是传统的治学精神,老一代学者是如何运用史料的,下了功夫的书,总会站得住脚。比如文库第一辑中选了孟森先生的《清代史实六考》,非常扎实,有创见,完全是用传统方法做出来的成果。孟森先生用文言文写作,读起来有难度,可哪个清史爱好者不读他呢?为什么就没影响他著作的普及性呢?这值得我们反思。我们认为,多出版这样的作品,可以起到净化学术空气的作用。
为何大家不肯下死功夫
北京晨报:今天严肃史学成果少,是否也有社会需求少的问题?
陈连营:应该说,今天史学发展相对跟不上社会的需求,现在研究者有国家资金支持,很多资料已经数字化,以清史为例,个人文集5000多种,很多都有电子版,检索非常方便,学者的物质条件也大大提高了。老一代学者吃不饱,缺经费,依然能推出经典著作,为什么今天的学者就不行?
在今天,未研究的历史课题还有很多,国家投入也很多,可学者不能集中精力,甚至许多大型项目做得也很潦草,抄来抄去。
北京晨报:对于学术抄袭,好像现在也没什么好办法。
陈连营:抄袭这件事,大家都在骂,可骂完依然抄,发现了也没用。写一篇文章,被抄袭了,找过去,最多表示个歉意,连正式道歉都没有,该怎么解决,也没有下文。长此以往,大家对抄袭也就麻木了,可不尊重原创,谁还肯下死功夫呢?
电视剧误导历史观
北京晨报:今天很多人是从电视剧中了解历史的,可电视剧创作者普遍不懂历史,导致一些误会长期流行,这是不是也是导致严肃历史被忽视的一个原因?
陈连营:电视剧也有积极作用,可以激发年轻人对历史的兴趣,况且艺术创作有自己的规律,不必完全依照历史的尺度来裁剪,对于一些戏说,没必要太认真。可只要你打出历史剧的招牌,就不应该乱说,必须更严谨一些,尽可能接近真实。
比如电视剧中频繁出现的纪晓岚,与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差距就比较大,他作为一个臣子,怎么可能和皇帝那么随意地说话?这完全不符合传统社会尊卑有别、上下有等的礼制。再比如一些抗战剧,遭到网友们的嘲讽,说明它们已经丧失了最低标准的真实。
过分娱乐历史,会伤害一个社会对常识的判断能力,在乱说历史的背后,往往有利益在驱动。现在明清剧比较热,可以推荐编剧们看看我们这套文库。
学术著作不好编
北京晨报:选入《明清史学术文库》的都是经典作品,编辑工作是否会相对轻松一点?
陈连营:出版经典学术著作是出版人的使命与职责,这套书对年轻人有示范作用,所以在编辑工作中投入了非常大的努力。我们不敢说选入文库的都是经典,只能说都是经过实践验证的佳作,作者在明清史学界有一定代表性。
越是经典著作,编辑就越吃力。
比如孟森先生的这本,也许是近年来编校得最好的一本,过去的本子可能是编辑没有读懂,丢了段落,这次给补齐了。经典出版不是原样拿来,录入排版一下,还要注解,这个工作就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
带着问题读经典
北京晨报:可能很多读者会觉得,专业学术著作比较艰深,怕读不懂,您怎么看?
陈连营:其实很好读,严肃史学的专业性体现在史料的选取上,不体现在写作艰深上,像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崇祯皇帝》,语言活泼,可谁能说它不是专业书籍呢?再比如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不一样很好懂吗?通俗不等于庸俗,证史、考据之后,用什么语言表述出来,体现了学者的能力,一些学者把实证写得过厚,容易枯燥。
北京晨报:具体到这套文库,普通读者怎样读会更容易进入?
陈连营:当然是先读目录,看自己对哪部分感兴趣,然后挑重点的读,最好是带着问题读,这样收获会比较大。
越近的历史越清晰
北京晨报:对于今天的普通读者来说,大家似乎更关注汉唐史,对明清似乎不太关注,这是为什么?
陈连营:看历史总是由近及远,汉唐史远一些,所以有种神秘感,此外那时中国比较强盛,满足了部分读者的心理需求,但这不代表清史不热,越遥远的历史资料越少,研究起来困难越大。我们觉得,明清史更容易引起当代人的共鸣,因为许多问题与现实有联系。
北京晨报:从《明清史学术文库》的选目看,也在突出这种“百花齐放”的感觉,是这样吗?
陈连营:确实如此,几十种学术研究成果集中出版,没有拿国家资助,目前全国肯这么做的出版社并不多,希望这能激励学者们推出更多、更有水准的学术成果,使史学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陈连营
(历史学博士,现任故宫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出版专著《康熙皇帝的治国艺术》《戴名世与南山集案》《宰相刘墉的一生》《纪晓岚的一生》《和珅的权力之梦》等十余种。)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