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春晚"钉子户"拔还是不拔?(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从1983年第一届开始算起,弹指一挥间,央视春晚已经陪伴中国人走过了29个年头,一个更加值得回味的细节是,第一届春晚由马季策划并担任主持,而2011年兔年春晚则由马季之子马东执掌语言类节目的生杀大权。这似乎可以看作一个轮回的标志,已近而立之年的央视春晚逐渐开始由新一辈接棒。
用文化学者朱大可的话来说,对于中国人,春晚是一根典型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从另一个角度,29年来,央视春晚从未遇到过真正的危机。虽然年年被批,但除夕晚上,任你翻遍遥控器都看不到春晚以外的节目,仅凭这份影响力,央视春晚就是绝对的老大哥。今年的情况却有些不同,东方、安徽、广东三家省级卫视都选择了不转播央视春晚,安徽卫视负责人甚至直言:“我们认为央视春晚的影响力在逐渐下降。”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的日渐普及,许多年轻人选择上网浏览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并不局限在春晚。兔年除夕,微博上除了关于春晚的话题,还有很多人在关注沈阳高楼大火和埃及局势。
风起于青萍之末,央视春晚的地位自然不可能被撼动,却在网络和地方卫视的夹击下显得有些局促。站在十字路口,央视春晚该如何走向下一个十年?
春晚之“变”
从自娱自乐到全民盛典
1983年,当马季、姜昆、王景愚、刘晓庆几乎素面朝天地站在央视当时还不甚宽敞的演播厅“报幕”时,一定想象不到,他们就这样创造了一种传统,一种民俗,一种延续了近30年的仪式。在央视一些老编导的记忆里,那时的春晚就是自娱自乐,演员演完节目了就跑到台下嗑瓜子,刘晓庆甚至在念了一封电报之后“徇私”加了一段:“此时此刻,我最想念我的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一定坐在电视机前看节目……”
如果用现在的春晚标准看,这台晚会无疑太粗糙,太随性,太不严肃了。5次彩排卡分卡秒,演员的站位、台词都经过精心设计,不能随意改动……自从90年代以来,春晚就逐渐变成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盛典,除了盛装华服,更重要的是,所有环节经过精心雕琢,如同机械般精准。这种雕琢出来的完美多少让人觉得有些不真实,正因为如此,当“西单女孩”、“旭日阳刚”这些草根明星因为紧张而破音才得到了网友的包容甚至赞扬,“起码证明他们没假唱。”
2011年兔年春晚,当赵本山小品的笑点已经降低到“此处省略××字”时,当整台晚会显得平淡得甚至有些沉闷时,人们愈加怀念80、90年代春晚那些鲜活的节目。“马季的《宇宙牌香烟》过了这么多年听起来还能让人回味,现在的春晚已经没有这样经典的相声了。”有网友这样说。
有人将这种“退化”归咎于春晚导演,却不知导演们也有苦衷,正如马东在博客中写的“当春晚导演是个苦差事,首先身体得好,禁得住几个月的熬夜;其次得脸皮厚,禁得住正月里的骂声。”曾担任过1997年和2004年央视春晚的袁德旺形容自己的总导演经历像赶火车一样累,“编辑思想、表演形态、语言规范,包括方方面面的包装都要规范,棱角都要砍掉。有些话在地方卫视可以说,在央视不可以;有些表演形态,在地方卫视可以,在央视也不可以。”
这话其实不难理解。83年春晚说到底性质类似于央视内部的新春联谊会,而现在的春晚,面对的是十几亿的观众,怎能不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再加上网络力量的日趋强大,穿帮镜头都能被网友们人肉搜索出来,还有什么不能被放大的?于是乎,观众的需求,广告商的利益,领导的要求,网络的舆论……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都成为缚在央视春晚身上沉重的锁链,平衡来平衡去的结果只能是求平求稳。举一个简单的例子,1983年李谷一在春晚上演唱了一首曾被列为“禁歌”的《乡恋》让观众激动不已,但在如今的春晚舞台上,这种“出位”的节目必然是首先毙掉的那个。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