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刘鉴泉先生的“人道”思想研究(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学术研究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二 


    刘鉴泉先生的人道观是植根于他的宇宙观的。他认为人在宇宙之中,不仅是宇宙中的一部分,而且与宇宙相续相联,是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一个环节。他在《群治》一文中写道: 


    夫孝弟仁义之义,岂独人道之必然哉?远原于宇宙分合之天理,而近基于人心爱敬之良能。盖不止为群之自然,抑且为天之自然、人之自然也。分合之义详于《易传》、《乐记》;爱敬之义详于《孟子》。吾常持以推说,已散见于各篇矣,兹复总述其略,以述天人群己之一贯焉。夫宇宙万象之则,惟调和与秩序,一则合之趋于同,一则分之趋于异。《乐记》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易传》曰:‘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礼运》曰:‘连而不相及,动而不相害。’皆是义也。盖宇宙无过二态,一为动,二为静。动则发而行以成和,静则敛而止以成序。故《易传》曰:‘天行健,地势顺。’《记》曰:‘不息者天,不动者地。’宇宙即如是矣。人居宇宙中,亦顺是道,其和合也以爱,其序别也以敬。爱,恩也;敬,义也。盖人之心亦无过二态,其发也,趋于合,没人我而交通;其敛也,趋于分,定彼此而各守。发者,爱也;敛者,敬也。”[18]  


    此一段表述植根于相续相摩、不离不流的先秦礼乐精神是肯定的。但是,刘鉴泉先生具有超乎寻常的整合、超拔之功却又十分明显,第一,整合了孔子、孟子与《易传》、《乐记》由人道而天道,由现实践履而形上超越,在至俗至常的人间现世追求至神至奇的功夫。第二,把宇宙的生生不息、於穆不已概括为“动”、“静”二态的流转、互动,实际上就是整合了整个儒家与道家的思想资源。这种整合本来在《易传》、《乐记》中就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是,鉴泉先生的整合是基于人生观的,是在讲宇宙万物与人类之生老病死相续相联,因此,践履中透出了高远,凡俗中透出了弘大。其理论目的是要矫正中国学术史不离则流,分崩离析的状态,是要批判五·四时期很多人执一而废百的偏激行为,这当然具有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第三,将宇宙分合之天理与人心爱敬之良能整合起来,实际上是将先秦原典的精神与陆、王心学理论的成果融会贯通。所以,笔者以为,鉴泉先生的思想始终继承了其祖父刘止唐先生立足于孔、曾、思、孟,吸收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的思想资源的理路。萧萐父先生说:“鉴泉先生之学思脉络淹贯经史而以史为重,兼崇儒道而以道为归。”[19] 如果把这个判断置放到中国宋明以来学术发展融合儒、释、道的情势之中来审视,我们就会发现,萧先生所说的这个“道”其实并不是先秦时期原汁原味的“道”,而是宋明以降经过了几番风雨、无数历炼的的“道”。因此,鉴泉先生云:“盖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纵能久而横能大。纵能久者,父子祖孙百世不忘,是以有史;横能大者,远近亲属分殊理一,是以有群。人居宇宙间,纵横系属,不可以离。仁以胹合之,义以序列之,而其本在于孝弟。诸德由是而成,百体本是而制,皆因其自然之情而定为当然之则。”[20] 先秦儒家的孝弟仁义之道既久且大,是人之所以为人之异于禽兽者,是系属于宇宙的自然之情,里面确有吸收了道家思想的陆象山、王阳明的影子。“诸德由是而成,百体本是而制”,体现了天与人的高度统一的精神。这种精神既符合宇宙生生不息的规律,也有利于人之所以为人,植根于善性的自然发展,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逆天之“妄”。因此,这种天道人道一以贯之的理论就不是学派的固执己见,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所以刘鉴泉先生在其《人道》中写道:“凡人生观必本于其宇宙观。盖凡言人道者,无非求合于大自然而已。吾华先圣之道不过曰:‘尽人以合天。’天者,宇宙之总名也。人在宇宙中,固不能超之,亦不能变之,彼持斗争分别之态以对宇宙者,妄也。”[21] “求合于大自然”,在鉴泉先生的观念中就是求合于宇宙、天人的世界中唯一的“善”,所以在其“性说”中,他不仅反对告子的“生之谓性”、荀子的“性恶论”,也反对世硕、宓子、漆雕子、公孙尼子,再到董仲舒、王充、韩愈、李翱、程朱、戴震、陆世仪、陈澧等各种有关“性说”的偏误,他只认同孟子的“性善论”,因为只有“性善论”遵循了宇宙自然之情的根本法则。[22] 正是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建立在“适者生存”,“以物道概人道”的“进化论”基础之上的西方近代文化就是“持斗争分别之态以对宇宙”的“妄”者。鉴泉先生云:“自由平等之说倡,而人伦孝弟之说弃。”虽然“适者生存”、自由平等之说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学说“矫枉过正,因噎废食。自由之极裂其合,平等之极混其序。自由平等之极,欲并纵横之系属而绝之。而生物家等观人物之说,适盛于是。舍人从兽,倡言不耻,标野鸭之放逸,慕蜂蚁之均齐。如其所见,人之自由平等乃不如禽兽远甚矣。”[23] 鉴泉先生的意思是,以“适者生存”为基础的西方文化,倡导的是人的生物性、兽性,它违反了“尽人以合天”的自然之道,违反了宇宙万物浑然一体的中合之德。值得注意的是,“实用主义”与告子的“生之谓性”之间有内在联系,它们都会有意无意地导致人的兽性,因此,孟子的“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孟子·告子上》)的圣断在这里仍然可以起作用。毫无疑问,这种批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罪恶面前,是具有相当的说服力的。 


    在这种理论背景下,鉴泉先生提出了自己的“人道”理论:“圣人知宇宙之相续相联,故其言人道曰:‘上事天地父母而下传子孙’,全其所得于天地父母之性命,而与天地父母同其久大,是为大孝。此即人生之目的意义。”[24] 这段表述指出了人生的目的实际上可以化解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事天地父母”,第二个层面是“下传子孙”。鉴泉先生的这一重要的总结,来源于《曾子》记载孔子的有关论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说的是“上事天地父母”,“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说的是“下传子孙”。所以《曾子》云:“君子一孝一弟,可知终矣。”“知终”,就是说的人生目的。《曾子》又云:“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由此可知,在《曾子》中,“孝”实际上是一种宇宙观、天人观,是人的自然情感的泛化,是“塞于天地,衡于四海”的一种宗教精神:“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乎身,敢不敬乎?”这与《孝经》“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的超越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鉴泉先生的“孝道”思想注重儒家与道家的融合:“《易》曰:‘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吾华先圣之观宇宙,不于现象之外更求本体,盖知更求之徒劳而不可得也。故曰‘道法自然’。自然者,有二象焉,纵之宙则生生不已,横之宇则万物一体。夫弥异宙者,变也;弥异宇者,异也。变之中有不变焉,故不已,异之中有不异焉,故一体。不一者,相续也。道家之言循环,精于是矣。一体者,相联也,佛家之言因缘,精于是矣。其在《周易》以‘咸’、‘恒’为首曰:‘咸,感也。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恒,久也。观其所久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宇也;恒,宙也。庄周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知其使。’”“故圣人之言造诣曰:‘久与大。’《易传》曰:‘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大根于久,惟久乃大。’《中庸》曰:‘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易传》曰:‘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地化成。’……皆言久大也。”[25] 鉴泉先生的意思是,久,就是“下传子孙后代”,大,就是“上事天地父母”,“纵之宙则生生不已,横之宇则万物一体”。“大根于久,惟久乃大”,“上事天地父母”是以“下传子孙后代”为基础的,只有子孙万代不息不辍,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才能真正做到“博厚悠久高明”。这就是鉴泉先生效法自然、宇宙,天道人道一以贯之的人道精神。从宇宙天地的广阔视野来把握“孝”的精神,是刘鉴泉先生“人道”的最大特色,他从根本上抓住了《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宣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体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26] 的表述中所显发出来的宇宙精神,天人群己一以贯之,既继承了“吾华先圣”的思想,也回应了“鲁变齐楚华变夷”的颠覆局面。 


    因此,刘鉴泉先生十分注重《孝经》。他认为《孝经》是先秦原始儒家哲学的精华与理论结果。在其《〈大学〉〈孝经〉贯义》中,鉴泉先生写道:“《论语》、《大学》、《礼运》、《中庸》、《孟子》之言,不可以不互证,缺其一则不贯,非独句义之多显同而已也。《论语》发其端,《大学》纵贯其次第,《中庸》横包其范围,《孟子》直指其要领,而《孝经》则定其会归。此诚儒家之大义也。”[27] 这实际上给予了《孝经》极高的评价,这也正显示了鉴泉先生的理论归结。 


    在《人道》一文中刘鉴泉先生提出的“孝道”理论虽然之根于孔、曾、思、孟的原典,声称是“吾华先圣”的绝学,但是,由于鉴泉先生面对的是“持斗争分别之态以对宇宙”的现代生活,因此,从思想的统系来看,鉴泉先生走的是其祖父刘止唐先生整合儒家与道家,二者融通为一的道路,所以其“人道”的精神境界与宇宙相续相联,天地为大父母,父母为小天地,博厚高明悠久无疆的导向之中透着一种天人合一的萧朗、自然和了无挂碍的洒脱;从思想的方法上来讲,鉴泉先生走的是章实斋考镜源流、明统知类的道路,推十合一,两而能一,御变用中,“纵之宙则生生不已,横之宇则万物不息不辍”,其间蕴含了鉴泉先生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深层忧虑和无限憧憬。有诗为证:

  
    人海风涛总未平,萧条秋气倍凄清。挑灯忽忆兴亡事,闭户难禁淅沥声。 
    晦景鸡鸣悲乱世,故庐蠖屈幸吾生。年来已断沧桑感,但视银河洗甲兵。[28]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