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德清首出土战国礼乐器 两千年前瓷器唱歌(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 它是迄今发现的、国内最早的为越国王室与贵族烧造仿青铜礼器与乐器的窑场
● 当时越国都城设在绍兴,为何这种窑场又远在德清
● 江浙一带的越国贵族大墓,怎么会用仿青铜的瓷器随葬
● 震惊中外的无锡鸿山大墓出土的成套礼乐器,怎么在德清找到生产地
两千年前的精美瓷乐器会唱歌
清脆的瓷之声,传来了悠远的历史回响;厚重的尘之土,掩埋了曾经的辉煌源头。
此刻,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从四面八方汇聚山水德清,怀着对古老文明的无比敬意,一起追寻瓷之源。
4月25日,中国青瓷历史在这一天被重新改写。
故宫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德清县人民政府在德清县举行的“瓷之源——原始瓷与德清窑学术研讨会”上,向省内外媒体披露一项重大考古发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德清县博物馆,在德清县经济开发区龙胜村后的亭子桥发掘一处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窑址,首次出土大量高档仿青铜礼器和乐器证实,这是一处专门为越国王室和上层贵族烧造高档次生活和丧葬用瓷的窑场,战国时期专门为越国王室和贵族烧造高档次仿青铜礼器与乐器的地点就在今日的德清。
当地村民说:
没想到耕种翻土一锄头挖出个大宝贝
胎质细腻致密,质地坚硬,叩之发音清脆,釉面匀净莹润,能与成熟青瓷媲美——4月25日,记者有幸跟随国内外考古专家,再次与2000多年前的精美瓷器零距离接触。
放眼亭子桥600多平方米的发掘现场,四周被一片翠绿的竹林所环绕,整个发掘场地用大小不一的塑料布盖得严严实实。下午时分,几位看场的工作人员,为远道而来的专家掀开了它们神秘的“盖头”,2000多年前的战国窑址展现在人们面前:7条长龙形的窑炉遗迹和其间布满的碎瓷片,与周边的黄土形成鲜明的对比。山坡最下面的那处被考古队员称为2号窑炉的窑址,保存最为完好,窑炉边散落着大大小小、图案清晰可见的青瓷碎片。窑炉的不远处便是静静流淌的东苕溪,战国时期,高档次的仿青铜礼器与乐器,正是从这里运向越国的各个地方。
“战国时期的瓷片怎么会露出地面?”——德清县博物馆研究员朱建明向记者这样描述道:早在1984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的时候,考古人员就发现了亭子桥窑场的蛛丝马迹。在野外文物巡查时,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少数碎瓷片,拿回博物馆请专家看过后,认定瓷片质量很高,附近可能有古代窑址。
“由于常年耕种、翻土,有些瓷片被我们的锄头带到了地面上,没想到一锄头挖出个这么大的宝贝。”村民们高兴地说。朱建明介绍,因为最近这里有项工程要进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德清县博物馆展开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据考古人员掌握的资料,亭子桥窑址附近,至少还有25座同时代的窑址。
“这次出土的瓷器碎片数以吨计。”德清县博物馆馆长俞友良指着一堆堆如小山似的瓷片说,“队员们把陆续取回的大量有用瓷片已经分门别类,并修复出了部分器物。”在德清县博物馆一楼的展馆内,满地的瓷片静静地等待着高手们的小心拼接。
修复工从瓷器堆中抬起头:“礼乐器可以敲出声音来的。你看上面还留下了当时窑工黑糊糊的手印,可能是不小心弄上去的。这一不小心,好不容易烧成的瓷器,可惜就成了废品。”
在博物馆的一角,放着几十件体形各异的修复好的瓷器。有盆形鼎、盂形鼎、豆、盆、三足盆、盘、三足盘、镂孔长颈瓶、尊、簋、罍、罐、三足壶、鉴等,器类丰富,形式多样。其中有一件仿青铜的提梁和两个嘴的礼器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它的外形像“虎子”,虎子就是古人用的夜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亭子桥窑址发掘领队陈元甫在一旁为记者“答疑解惑”:一个嘴的叫“虎子”,就是古人用的夜壶;两个嘴的是盛酒的器皿,叫“提梁壶”。仿青铜器的乐器包括甬钟、钩鑃、錞于、悬铃和悬鼓座、三足缶等。这些乐器的大小与实际能使用的青铜乐器差不多,造型上也完全模仿同类实用青铜器,器物上还饰有精细的云雷纹,完全是陪葬用的。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