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德国之声]中国人在搞“嫔妃经济”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早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从1994年踏上中国土地的那天起,1967年出生的德国人弗兰克·泽林(FrankSieren)便留在了那里,一晃已是15个春秋。他堪称“东方雄狮睡醒的见证人”。德国《周日世界报》称其为“最资深的中国通之一”,英国《泰晤士报》则视其为“德国最权威的中国专家之一”。如今他是德国《时代周报》驻京记者,同时为德国第二电视台等拍摄中国纪录片,还是畅销书作家。继著作《中国密码》、《与中国为邻》、《中国震惊》后,他又推出新作《嫔妃经济:为何西方企业在华难以取胜,中国人冲击世界顶峰》。他兴致勃勃地透露,《中国密码》一书已被译成中文,即将出版,《与中国为邻》也已翻译完毕,译者是中国驻德前大使梅兆荣。下文是德国之声记者对他的专访。

“两个有趣视角”

德国之声: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刚结束,中方启动了2009年中国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的造势活动。不久前,您也带着新作《嫔妃经济》回德国与读者见面。请问在此背景下,德国读者对您新作的第一反映是什么?

泽林:人们对一本新书的反应不可能这么快。不过,已读过的人都觉得很有意思。由于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背景缺乏了解,所以往往难以在商场上取胜。合作双方都须更好了解对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才能在全球化的当今社会,共同克服金融危机。

德国之声:“嫔妃经济”一词让人首先联想起女人间的争风吃醋,联想到后宫粉黛三千为取悦皇帝各显其能。如今,中国因西方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也同它们玩起了这种游戏。拜读您的作品,觉得中国企业似乎“所向披靡”,西方企业难以转败为胜,它们真的如此“不堪一击”吗?

泽林:不能这么说。我只想强调当前两个最有趣的视角:中国人的机敏和西方人的缺失。这是两个目前最值得关注的视角,人们能从中学到最多东西,所以我将这两方面的例子放在一本书中。不过,出版此书的目的,恰恰在于为避免西方企业落此下场,希望西方人能制定出更佳战略,更有效地面对全球化挑战。因为世界发生了变化,诸如中国等新兴工业国家已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成长为令西方人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

德国之声:《嫔妃经济》一书收集了14个短篇,涉及中外高管的经营战略,姑且不论中国市场的难以预测,中国政府的干预政策和保护本国企业的措施等,您认为,中国人的性格特点的确比西方人更“狡猾”吗?

泽林:“狡诈/狡猾”一词在德语词汇中偏贬义,所以在使用此词时要非常小心。如果在德语中用该词来形容某个人,那么总包含“不地道”之意。当然在中国的确发生了“不地道”之事,如盗版、剽窃等。但我认为,中国人似乎更善于谋略和从长计议,他们乐在其中。许多中国企业长期受到国家支持,便于做长远计划,并将其付诸实施。

强项与不足

德国之声:此书的副标题是“为何西方企业在中国难以取胜,中国人冲击世界顶峰”。您认为其中原因是什么呢?

泽林:正如书中描述的那样,西方人似乎不太适应中国的市场规则,难以按照别人的游戏规则行事。西方人习惯于在发展中国家发号施令,但这一套在中国市场上完全行不通。另外,西方人一直以为,中国人渴望拥有与西方一样的产品,但事实却是,西方产品未必适合中国人的品味,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

比如,我们在中国遇到的是第一代开车族,不像在德国,对汽车品牌的偏爱有家族影响。现在中国有车一族对汽车的喜爱尚未定型,喜欢多款汽车类型和品牌。另外,他们对汽车品牌的想法也与我们不同。要想在中国市场成功,就必须了解中国消费者的品味,满足其要求。

德国之声:您在书中指出,有必要了解中国人的强项与西方人的不足,惟有如此才能加强自身竞争力。您能用几个简单的词汇进行概括吗?

泽林:首先,中国人善于从长计议。第二,在兵法谋略方面,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而西方企业处于攻占新市场的重压下,难以适应别人的游戏规则,总是习惯于自己的老一套。第三点是,西方企业难以适应其他市场客户的品味。当然对企业来说,为全球提供同一种产品是最佳选择,比如可口可乐就做到了这一点。

德国之声:您认为,西方人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了吗?

泽林:当然,压力越大,认识问题的紧迫性就越强。对竞争对手不屑一顾,又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就很容易陷于失败。我希望西方企业能意识到这点。

“默克尔有进步”

德国之声:您在书中借助一名进入中国市场的德国中型企业家之口,表达了对默克尔总理对华经济政策的不满。默克尔的对华政策始终是热点话题,此次来中国访问,她特意与“社会代表”(注:10月24日在北京参加亚欧峰会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为加深对中国的理解,和前一次访问中国一样,抽空会晤了中国政法大学蔡定剑教授、《炎黄春秋》杂志社副社长吴思、作家李洱以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传媒系主任展江教授,默克尔称他们为中国的“社会代表”)举行会晤,展江教授称,默克尔这回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她真心想了解中国。作为常年在中国工作的德国记者,您如何看待默克尔的对华政策?

泽林:我的印象是,默克尔学到了一些新东西,她已认识到某些事情比原先的想像要复杂得多,我认为这是一个喜人的变化。西方的某些严厉批评,只会使事态激化,而无助于缓解冲突。提出批评意见之前,人们应三思而行,要思考在何时、何处、向何人,以怎样的方式提出,才能便于对方接受并认真思考,我认为默克尔在这方面确实有了很大进步。

别妄下断言

德国之声: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扮演的的角色和权力,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您认为,中国在扮演什么角色?

泽林: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所以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将其从国际贸易中的进款借给美国,使其更多购买中国的产品。为摆脱当前金融危机,美国能做的只有两件事情:一是向中国、日本和中东地区产油国等借更多钱,二是印刷更多钞票,造成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人们下一步要讨论的重点议题,是如果建立国际金融机构,中国将在怎样的条件下将钱借给美国。当然不仅是美国依赖中国,中国也依赖美国,因为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希望将更多产品出售给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以保持中国的高增长率。

德国之声:但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甚至认为,中国将是此次“金融海啸”中的赢家。您有何看法?

泽林:我认为还是不要夸张的好。当然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中国的相对影响力会有所提高。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分量并非逐日减少,而是逐日增加。中国正在继续其开放政策,将更加融入国际经济秩序之中,所以我不愿现在就妄下断言。

德国之声:您从1994年起在中国工作和生活,是什么使您如此留恋中国?

泽林:答案很简单,中国正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对经济媒体记者、对所有记者来说,中国目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因为中国的变化将不只限于本土,还会对全世界产生影响。所以尽管这里的空气污染严重,我还是想再在中国待一段时间。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