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文艺的心魂要真正深入“震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一场震撼世界的巨大灾难,必然也会催生震撼人心的文艺巨制。国殇之时,赈灾之际,文艺界“抗震救灾题材”的创作势头之迅猛,这是文艺家使命使然,我们有理由期待,更有理由提出希望,文艺的心魂要真正深入“震中”。

  希望我们的文学艺术家要真正用心深入“震中”。我这样说,并不是轻慢文艺家们投入创作的热忱和真挚。“5·12”以来,各路奔赴灾区的创作、采访、摄制和慰问团队不少,各地竞相推出的出版物和音像作品更多。六一儿童节的灾区报道中说,有些人在帐篷外为围观人群签名和合影的时间远远多于主动走进帐篷倾听孩子们的心里话。虽然这肯定是少数个别的现象,但是足以给我们的文艺界名人提个醒:深入“震中”,不是匆促紧张的“采风”,不是浮光掠影的“点缀”,而是真正用心体会灾区人民苦难的心灵“震中”,是用心感悟灾区人民坚强毅力的精神“震中”。

  希望我们的文学艺术家要真正用心向灾区人民学习。汶川地震发生至今,无论是废墟下、瓦砾中的抢救与被抢救者,还是奋力投身于抗震救灾的无数公仆、老少百姓,直播的镜头里,媒体的文字中,多少感人事迹,不用修饰,无须润色;生者的一声呼唤、逝者的一句遗言甚至是一个字的手机短信,让所有高超画笔、文学语言和艺术技巧顿显苍白无力。毛泽东同志要求我们的文学艺术家“要向人民大众学习语言”,这样的要求,体现于这次“抗震救灾题材”的文艺作品,不是“应运而生”的信手拈来,不是急就草成的“应景文章”,应该是创作者对海内外同胞与灾区人民情感交融之凝聚力、心心相印之零距离、血脉相连之亲和力的文化提炼、思想升华和精神激励。  

  希望我们的文学艺术家要真正用心为灾后重建贡献智慧和力量。汶川强震,“震”出很多值得我们文化艺术界认真反思、好好研究的课题。建一座“中华文化标志城”的争论言犹在耳,66位羌寨诗人顷刻被大山掩埋而长眠不起。我感到悲痛的不只是《禹风》诗人如此决然的悲歌,若不是如此优美清新的《禹风》竟然以如此悲惨的集体诀别令整个文坛“注目”,文坛同仁庶几枯朽的“诗”心怕不会有如此之震惊和悲愤吧?!我所说的文学艺术家要用心为灾后重建贡献力量,恰恰是基于一种更加宽泛的理性审视;从这场自然界发动的巨大灾难中,最显而易见也最深刻的认识,是人性的无限光芒。注重哪怕是个体的、最小的、最不起眼的人文“微观”,就是对文化命脉的真正的宏观关切。灾后重建的题中要义,也应该包含了文学艺术家须有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的文化认知。在今后的思考和创作中,如何注入并不断深化人性、人道、人文的科学要素,这也是此次不幸巨震带来的却不囿限于“抗震救灾题材”的建设性问题。(何振华)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