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单霁翔就国家文物博物馆“十二五”规划答记者问(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记者:请问“十二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单霁翔:“十二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文物博物馆事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为支撑,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众为基础,加快构建法制完备、体制健全、机制合理、规范有序的文物保护体系和文物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传承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文物保护质量,全力加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努力实现文物本体保护好、周边环境整治好、经济社会发展好、群众生活改善好,充分发挥文物博物馆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实现我国由文化遗产大国向文化遗产强国的转变奠定坚实基础,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软实力做出积极贡献。
记者:《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阶段性发展目标,《规划》是如何贯彻这一发展目标的?
单霁翔:国务院《通知》中提出的这一阶段性发展目标,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规划》强调构建科学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强调全面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强调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全社会自觉地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强调统筹协调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体说来,文化遗产事业要基本建立以下十个体系:中国特色、世界接轨的文化遗产理论体系,科学完备、保障有力的文化遗产法律体系,责权明晰、效能统一的文化遗产管理体系,联动响应、监管到位的文化遗产安全体系,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博物馆体系,政府主导、惠及全民的文化遗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构优化、素质过硬的文化遗产人才队伍体系,重点突破、支撑发展的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体系,多方协力、共建共享的文化遗产社会参与体系,传输便捷、覆盖广泛的文化遗产传播体系。
记者:《规划》设置了一系列可量化的发展指标,请您介绍一下这些指标的有关内容。
单霁翔:为使《规划》发展目标可量化、可操作、可核查、可评估,我们创新设置了文物博物馆事业的一系列发展指标,这是《规划》的一大亮点。发展指标包括两类:一是约束性发展指标,就是在规划期内必须实现和完成的指标;二是预期性发展指标,就是规划期内具有指导性、期望完成的指标。
在约束性发展指标方面,我们提出了5个“100%”指标,即100%启动世界文化遗产和150处重要大遗址的保护规划编制;100%排除第一至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大文物险情;100%地市级以上中心城市拥有1个功能齐全博物馆,每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都能得到全面保护、展示和研究;100%国有博物馆一级文物建账建档;100%文物博物馆一级风险单位中文物收藏单位的防火、防盗设施达标。这5个“100%”指标,是强制性的“硬任务”,今后5年内一定要完成。这5个“100%”指标,全部是文化遗产基础工作的发展指标,体现了基础优先战略,也反映了文化遗产基础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推进约束性发展指标的实现,有利于提升文化遗产工作质量。
同时,我们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可移动文物保护、文物安全监管、博物馆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设置了一系列带有指导性的预期性发展指标。主要包括: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大险情排除率达到50%,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施工一级资质和监理甲级资质单位总数达到300家;省级、地市级和县区级文物行政执法机构建成率分别达到70%、30%和15%,建成20个国家文物安全综合管理实验区;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3500个,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到2500个,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总数达到800个,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管理专业化的民办博物馆建设率达到10%,全国博物馆年均举办陈列展览达到1万个以上,年接待观众达到5亿人次以上;全国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总数达到20家,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总数达到200人;世界文化遗产、150处重要大遗址、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文物安全监测平台建设率达到100%,每三年完成一轮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工作;建成35-40个国家级文物标本库房、5个国家级出水文物库房;实施50项大遗址保护重点工程,建成30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30-50个大遗址保护管理机构,建设30个遗址博物馆;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总数达到27个,组建10-15个文物保护技术创新联盟和5-10个文物保护科技区域创新联盟,制定50-70项文物保护行业标准;可移动文物保护设计和修复资质单位总数达到150家,开展100个全国珍贵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完成100个全国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架构体系建设;文物博物馆在职干部培训总数达到15000人次。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