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国学大师"帽子满天飞的年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鲁迅和郭沫若能否算作国学大师?蔡元培是否称教育家更为恰当?辜鸿铭和康有为为何没有入选?5月16日,由国学网、人大国学院、百度等联合举办的“我心目中的十位国学大师”网民投票评选结果揭晓。一时间,针对这个名单的各种争议之声不断。来自专家的声音更指向了活动本身的荒诞性,专家们指出,国学大师是历史形成的,不是选出来的,更不是一顶像博士帽一样可以颁发的帽子。

  入选“我心目中的十位国学大师”的有: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章太炎、鲁迅、蔡元培、胡适、郭沫若、冯友兰和和钱钟书。

  “我们就是想看一看,究竟哪些大师在年轻网民的心目中是最有影响的”,国学网CEO尹小林说。他认为,评选结果与专家组的意见是有很大的一致性的,个别地方存在争议属于正常现象。

  组委会有三位著名顾问和十多位高校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他们给出了自己的推荐名单,最终构成了50位“国学大师”候选者的名单。尹小林表示,专家组的存在,能够控制评选结果不至于太漫无边际。据统计,共有120万网民参与了这个投票,主办方为此设置了很多诱人的奖品。尹小林直白地说,我们就是要用奖品来吸引网友参与,让他们来关心国学,来了解和学习这些国学大师。
  
  商业、娱乐还是学术普及?
  
  “十大国学大师”评选的主办方一直强调,这是一次推动国学普及的活动。尹小林表示,希望以此吸引那些年轻的网民更加关心国学,向大师学习。

  顾问之一的冯其庸也认为,这样的活动既是向逝去的大师们的一次致敬,也是在民众中普及国学,只有民众普遍具备了国学意识与国学精神,一个时代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国学大师。

  但在记者采访到的学者那里,基本都认为这样的做法离国学的精神太远,完全是一场大众娱乐活动。

  傅国涌说,这样的做法是带有作秀和炒作色彩的世俗的行为,与精神无关。国学不是超女那样的游戏,也不能靠口号和运动来热一热,国学是真正的“坐冷板凳”的学问,必须从音韵训诂到四书五经,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基本功。“就像学武术要从马步、梅花桩一点一点苦练一样,国学是非常苦的学问,可能要坐上几十年冷板凳”,傅国涌说,这与那种热热闹闹的作秀毫无关系。

  葛剑雄说,如果说这是向青年宣传国学,那也只会加深年轻人的误解。

  “我并不特别反对这样大众化的娱乐活动,但只能将它视为是不错的大众娱乐,或许能起到一点宣传普及的效果,但这种热闹与学术本身毫无关系”,骆玉明说,由传媒或其他机构举办的这些大众活动有其特殊的目的和规则,没有必要从专业的角度去看待。骆玉明说,从专业范围内来看,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学研究应该说是成绩斐然的,成果很多,正在稳步发展。“但这和大众当中的那种‘国学热’没有什么关联,完全是两码事”,骆玉明说,大众文化范围内的热是一种类似于“传染病”式的东西,是对国学的热情在热,而不是国学本身在热。

  学术上则完全不一样,骆玉明认为,国学研究在发展,因为学术是一个缓慢的、一步步积累的东西。只要中途不遭受什么挫折,学术自然会成长起来。这的确和大众当中的热潮无关。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张颐武教授则对普及国学和研究国学二者做了区分。他说,应该看到普及国学与研究国学,各自的要求和目标是不同的。国学普及旨在熏陶大众基本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只要没有歪曲,如果用漫画、戏说的传播方式可以让人们更乐意了解国学,在学理上点到即止也未尝不可。而高深系统的阐释需由学术研究来承担,只要这部分保持对于市场的独立性,就不用担心折损文化含金量。比如,学术机构中艰涩难懂的训诂学成果,也可以拿来为公众译注古文;而国学普及的火爆,又能把更多资源引向国学研究,两者可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鲁迅是国学大师吗?
  
  结果一出来,立刻有网友对鲁迅、蔡元培和郭沫若的入选表示了质疑,鲁迅是文学大师,但他是国学大师吗?蔡元培是教育家,如何称国学大师?更多的网友则对郭沫若的人品及学问大加质疑。还有网民指出,辜鸿鸣和康有为没有入选是一种遗漏。

  评选活动的顾问、著名的国学研究者庞朴说,如果“教年轻人不要读古书”的鲁迅复活,肯定不愿意自己被称为“国学大师”。傅国涌也说,鲁迅固然写过《中国小说史略》,但他主要的成就显然是在小说和杂文创作上,而非国学研究,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

  “但鲁迅的得票率很高”,尹小林说,这说明网友并未受到多少专家意见的影响。还令很多人意外的,是推荐郭沫若的专家不少,庞朴就是其中一个。庞朴认为,郭沫若的人品问题是一个相对主观的问题,而他在甲骨文研究、历史考据等方面的学术成就很高,上个世纪影响也很大。

  最无争议的人就是王国维、章太炎和陈寅恪。傅国涌提出,章太炎固然是当之无愧的,连他的大弟子黄侃也是完全够格为国学大师,其国学造诣远超过入选的一些人,为什么黄侃就没有选上?为什么比梁启超强的沈曾植没有选上?这显然是网民投票的游戏规则所决定的。在国学网的留言中,也有显然是高手的网友留言道:“如果这次没有选出黄侃,就证明这次评选是失败的”。

  但网友投票的结果,显然是谁名气大谁入选。而百度副总裁梁冬的一番话表明,这次评选本来就对于大师在世俗生活中的影响力格外看重:“国学应该是人民生活中的日用品,而不是博物馆里的花瓶。”尹小林也有同样的看法:“网上投票,影响力肯定是关键因素。如果大师的研究对社会没有产生影响,那也是一种缺憾。像陈梦家、陈垣、黄侃在一些专家那里如雷贯耳,但在网民那里肯定是无法获选的。”

  不过,记者采访的专家,包括傅国涌在内,无一例外地表示,这无非是一次大众娱乐活动,完全不必将这个名单当回事,它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谁有资格评选国学大师?
  
  5月12日的《南都周刊》(生活版)刊登了名为《莫把国学大师当超级女声》的评论,作者陈愚在文中说,“国学大师并不是超级女声……要评判谁是‘国学大师’,需要专业的门槛”;“所谓‘国学大师’,不是以公众的口味为标准诞生的。国学既为”学“,便有其专业性,甚至可以跟公众的日常生活根本无关,……他们的名字,即便不出学院,也无损于他们研究成果的权威性。”

  这篇文章在天涯上转载,引来了很多网友的争论,赞同者占了大部分,对“评选资格”的讨论成了话题的中心。对此,梁冬反驳说,“这是对评选本身,或者是说基由民主投票制度的一种诬蔑和无知”,他认为,能够来到百度国学频道投票的网民,本身已经是国学爱好者,并不是为超女投票的那一群人。尹小林则表示:“为什么不能像关注娱乐那样去关注国学呢?国学这些年冷落沉寂,就是因为媒体介入太少了”。

  这也是遭到学者一致非议的地方。复旦大学著名教授葛剑雄和骆玉明分别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相似的比方,葛剑雄说“这就像让全国人民投票选院士一样可笑”,骆玉明则用了“全国人民选核物理学家”来表达其荒诞性。

  记者采访的几位学者,基本都对这种网民票选方式表示异议,那么谁有资格评选大师呢?总结起来,大致有两种意见:

  其一是“专业人士才有资格”说。葛剑雄表示,大众票选的方式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对于国学这种极其专业的内容,只有专业内的人士才有能力选。骆玉明说:“不是轻视网友,而是我们必须承认,有的知识范围是非大众化的”。骆玉明举例说,陈寅恪的学问非常高,但他的书极其枯燥,即使是专业人士,如果不是非常感兴趣都读不下去,非专业人士如何去了解他的学术成就?

  其二是“谁都无资格说”。傅国涌认为,国学大师不是“选”出来的。“它不是行政职务,也不是教授或者院士头衔,具有不可选拔性”。傅国涌说,所谓国学大师,必须是在较长的历史里经过检验,依据其学术成就和品格逐渐形成的名声,绝非几个专业人士坐在一起投票就可以选出来的。
  
  “国学大师”的称号有多重要?
  
  在搜索引擎中敲入“国学大师”这个词,会搜到很多新闻,例如,讲到某个城市某所大学某位未曾听闻的老教授,都会冠以“国学大师”的名头。如今,国学大师的帽子满天飞。

  面对媒体滥用“国学大师”称号的现象,葛剑雄教授曾经在《新京报》发表评论《季羡林先生是国学大师吗?》。他在文中说,不是说季先生不懂国学,而是一个人的研究领域和学术贡献总会有所侧重,季先生学的是梵文,研究的重点是古代印度,主要学术成果是印度古代经典著作的翻译和研究,因此不应称为“国学”大师。这篇文章曾引来了一些反对文章,因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葛剑雄再次强调,必须首先弄清楚“国学”的定义,“不搞清楚这个,怎么能随便叫国学大师呢?”

  事实上,季羡林自己也不认为自己是“国学大师”,他曾经坚决删去自己文集序言里的“国学大师”几个字。后来冯其庸引述了这个例子,“现在有人把‘国学大师’搞得太滥,几天前有报纸把我称作‘国学大师’,我把稿子改了。季羡林先生都声明自己不是国学大师,我更不能称大师。”

  “从专业的角度看,一个人是不是被称为国学大师,跟他的学术成就没有直接的关联”。骆玉明说,“这本来就是个泛泛的词,如果用滥了,慢慢会失去它的价值。”
    作者:田志凌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