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中国文化传统长寿的秘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博客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一位网友在拙文《其他国家为何不吹嘘“国学”?》评论中表示有的传统应该保留,但古文太难,不必保留。兹事体大,不容不答。
 
首先须弄清“古文”与“文言文”的概念。“古文”一词一般用来指谓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字。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广义古文指小篆以前各诸侯国所写出的文字, 狭义古文指春秋战国的经典。后来,唐朝韩愈、柳宗元反对艳丽文章,搞“古文运动”,古文就统指先秦的文章。
 
“文言”一词最早为韩非所用:“文言多,实行寡,而不当法者,不敢诬情以谈说”。“文言”指的是言行的“言”。后泛指有别于白话的文章或书表。
 
古人写作是使用文言文,还是使用白话文?我可以负责地告诉读者,使用白话文的时候多。合同、证据、讼词、杂记,甚至皇帝的诏书大多是白话文的。现在的电视剧有些文言文诏书不符合实际情况。就是作家写作也常常使用白话文。有史可查的,司马相如、王充、李白等都写过大量白话文。
 
白话文简单明了,而且发明纸张之后庸器(书写材料)不匮,为什么还要文言文呢?——这正是华夏民族的聪明与伟大之处。我们的先人很早就发现了这样一个语言规律:白话文随时代而变,不能久传:用白话文记录历史,历史会中断;用白话文写诗,诗歌难以传于后人。证据多得很。四书五经中的《书经》是唯一一部以白话文写成的著作(其中也有些文言文的篇章),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讲话习惯变了,白话文的记录就逐渐沦落为天书,难以传世,孔子博学,读得懂,但至西汉一度全国只有一位读得懂《书经》的,皇帝把他请来参与整理,这部伟大的经典才得以保留。怎么办呢?聪明的中国人专门为《书经》编撰了一部工具书,名字叫《尔雅》。有了尔雅的训诂,《书经》就不至于失传了。然而由于《书经》是白话文的,还是存在许多《尔雅》解决不了的难题。举个例子,经中有一个地方连用了两个“维”字,遍查辞书,古汉语中根本没有“维维”这个词。直到二十世纪这个难题才解决,原来那是篇讲话记录,讲话人口吃,记录者忠实于原意,造成误会。
 
上面提到司马相如,他的白话文作品比文言文作品多,但白话文一篇也未传世。王充一生写了两部书,一部文言文的,一部白话文的,结果文言文的传世,白话文的失传。李白写过不止百首白话文诗,但传下来的只有“窗前明月光”等不到十首。
 
不仅白话文难以传世,而且史书中凡白话文的部分(如引用当事人原话,不能将其变为文言)都容易造成误读。限于篇幅,我不多说,仅举一例:
晋朝王戎问阮籍(这两个名字凭借记忆,如引用请查《晋书》):名教与道教有什么不同?
阮籍说:将无同。
 
三个字构成了一个谜团。一千多年来,没有任何说的出“将无同”是什么意思。现在仍然不知道(台湾李敖自称解秘了:是“你怎么提出这种小儿科的问题”之意,或可备一说)。什么原因造成的:白话文。“将无同”这三个字是白话文词语,不在文言文规范之内,后人当然难解其意。
 
中国为什么有连续的三、四千年的文明。第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有文言文。文言文是稳定的,其意思千年无大变化。其他国家的语言没有一个像中国这样分为口语与书面语(英国人没有一人读得懂莎士比亚剧本原文,因为英语没有中国文言文那样的“书面语”)。国学是装载在文言文中的,所以才长期存在,而且形成文化传统。
 
恕我直言,现在的报刊文章、学术著作,网络文章(包括我的)不消几百年将消失得干干净净——包括优秀的。不是文章不好,是口语不如书面语稳定。你要想让你的文章传世,你就得使用文言文体;中国要想继续书写华夏历史,也必须保护住文言文,否则历史会中断,如同巴比仑、埃及那样。
信夫。
作者:王文元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