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专家:小说应展示连接生活剖面的“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中国小说学会首届小说节期间,主办方举行了当代小说高峰论坛,来自北美和欧洲的海外小说作家同国内评论家、作家齐聚一堂展开讨论。论坛涉及小说创作、海外与本土写作、当代小说评价、作家与评论家的关系等话题。与会者各抒己见,大家就个人创作和当前小说创作的整体趋势进行了广泛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小说创作:故事、语言、思想、情感并重
  当代小说的类型多样、发展多变,已远非一种模式所能概括,这种情况也对小说家的创作提出了挑战。怎样才能写出“好小说”,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参加高峰论坛的作家和评论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故事、语言、思想、情感并重,成为大家共同认可的要素。
  评论家杨剑龙认为,小说要有有意思的故事和动人情感。近年来,小说的创作链发生了变化。从以往的作家写作、出版、阅读变成了现在的出版社考察市场——作家写作——阅读。但无论创作出版模式怎样变化,小说最根本的作用在于使人通过阅读感受到另一种不同的人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真情、真人生。评论家臧策也认为,小说要在讲故事中发现意义,文学的最高境界不是驾驭语言而是解放语言。
  谈到语言的问题,海外作家苏炜和大陆评论家颜敏都认为,作家有必要向传统语言找营养,从传统文化中发现写作者的基本技艺,使新世纪汉语的表现更加丰富,对于“80后”、“90后”的作家来说更是如此。
  很多作家对小说的故事、语言和思想情感有着自己的看法。作家方方称自己是“为了感动而写作”。她认为,作家无法说“小说应该怎么写”,只能说“ 我要怎么写”,因为每个人的阅历背景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她说,自己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小说的可读性,但也不放弃文学性。作家严歌苓说,自己最初写小说就是想用语言来创造一种艺术,创造一种严歌苓式的文字。而现在看来,向弗吉尼亚·伍尔夫那种光有好文字没有好故事的写法已经行不通了,光有好的语言已不足以吸引读者,小说家最基本的还是讲好故事,讲述出作者本人的情感和思想境界。作家杨显惠也表示自己写小说讲求人物、故事、细节,同时强调好的作品要有思想。他说,思想性不是文学以外的,它与艺术性永远紧密结合。
  海外与本土作家:不同视角看当代中国
  海外作家远离故国,本土作家则扎根现实,从不同的距离和角度观照当代中国,大家都有各自的困惑和思考。
  “我很想写中国当代生活,但不敢写”,严歌苓说,自己写的大多是出国前听到的关于中国历史的故事以及所带来的疑问,是自己想知道想了解的东西,对此是有自信的,但对当代特别是近年来中国人的心态和状态却很难把握。希望近两三年内能够在国内长住一段时间,好好体会,找到可以写的自信。对此,海外作家张翎也深有同感,她认为自己小说创作的困惑之一就是地域的距离,这成了一把“双刃剑”,让她有种“又爱又恨”的感觉。一方面,海外华文作家离母语、故土的环境很远,所以在回望时能够保持理性和清醒;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与土地扎实的接触,写当代中国现实时会感觉没有底气。
  与海外作家看当代中国的角度有所不同,方方认为中国近三十年的变化用“翻天覆地”形容一点都不过分。经历过长期的基层生活,方方感到,现在底层人生活得更加压抑。他们没有能力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社会变化产生了困惑。社会差距越来越大,由此带来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有时这种变化太快了,让人难以适应。作为写作者,方方也在思考,这些问题并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其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同藕切下去拉出丝,作家应该展示生活的剖面,文学特别是小说应该表现其中的“丝”。
  当代小说评价:正视成绩和问题,积极迎接挑战
  近期文坛上对当代小说的成就高度评价不一,引发广泛争论,这也成为当代小说高峰论坛上与会者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作家、评论家对当代小说创作的成绩予以肯定,也清醒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应对来自时代、市场和读者的挑战提出自己见解。
  评论家毕光明对当代小说创作成就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当代小说“垃圾说”缘于没有好好地阅读和理解中国当代小说,“其实每年的小说排行榜都有惊喜 ”。毕光明特别肯定了海外新移民创作和当代女作家的写作,认为现在的小说版图不加上海外作家的创作就不完整。新移民小说为中国大陆的当代小说提供了新的范式和品位,其中一些题材让人震撼,而新移民作家自觉的母语写作意识,也是对汉语写作的丰富。现在的很多女性作家如乔叶、葛水平等已经突破了性别写作界限,向更广泛领域扩展,这也值得关注和期待。
  评论家汤哲声认为,当代小说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反映作家站在独立立场关注当代社会现象的作品应多一点,作品的思想性应该加强。小说不关注现象而单纯写人性,容易在单一层面打转。二是应特别关注“80后”、“90后”读者的阅读趣味和倾向。目前来看,网络文学、青春文学作品或许不精致,但充满生命活力。他提出,网络文学、流行文学和传统的精英文学这三驾马车应该并驾齐驱,共同发展。
  评论家白烨也注意到网络文学和年轻读者群的兴起给当代小说带来的挑战。他认为,新中国六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新世纪十年以来,中国小说的发展变化非常大,作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都超过以往,应该说,当代有大作品,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挑战:一是网络文学的兴起,近两年小说数量庞大,但就传统小说创作而言增量不大,主要是网络文学、类型写作转化为纸媒出版的作品数量大幅上升;二是年轻读者的变化。目前最具有购买力的读者是中学生,面对当下读者群,我们应思考如何加强文学教育,争取读者、争取市场。不这样做的话,文学形势会很严峻。
  评论家胡平指出了当代小说创作面临的一些问题。他认为从整体来看,中短篇小说在小说创作中成绩最好,长篇小说的创作由于种种原因,作家在架构时容易显出力量不足。胡平认为当代小说创作的最大问题是观念问题。在创作观念上,类型化倾向严重,很多作品在语言和叙述上惊人的相似,这种最大的类型化造成年轻读者的不满,也使作家自己陷入套路。同时他也指出,有些作品的叙事语言大有进步,但丢掉了一些文学的经典内核,如思想性,以致很多长篇小说没有主题。对此胡平感叹:“我们的观念也许不是保守而是太超前了。”他认为作家有必要对创作观念进行调整。
  作家与评论家:加强交流,互相理解
  谈到作家与评论家的关系,论坛上的作家和评论家“都有话说”。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评论家李星表示,评论家不读作品就评论或者仅通过快速阅读作出评价“太可怕”。作家叶广芩认为,写小说、评小说是两条路、两辆车,作家和评论家在这一过程中或许会有碰撞,或许并行而不知对方。在叶广芩看来,“评论家是借作家的砖头盖自己的房子”,她认为评论家应多跟作家交流。对于现在作家、读者、评论家对待文学都很“躁”的状态,叶广芩表示担心。她说,小说对于我来说是为叙述而写作,是出于叙述的需要,出于想把事情讲给别人的冲动,作为一个作家,我不希望依靠别的什么吸引大家的眼球。
  中国小说学会名誉副会长、评论家陈骏涛认为,评论家应该了解小说家,不仅指了解其作品,还包括了解其想法。今天的文坛有两种话语系统,一种是小说家的,一种是评论家的,这两种话语系统之间有联系,但基本是两条路,就是因为评论家对作者的想法了解太少。反之,作家也应该理解评论家,因为评论家要构筑自己的话语世界。同时陈骏涛表示当代文学发展成就很大:从单向到多向、一元到多元、狭小到扩大、国内到国外,但当代作家身上的负担太重,一些评论家对当代作家不太宽容,要求有些不切实际。对此评论家李建军认为,对于小说的评价应该坚持经典标准和理想尺度。文学评价要有比较的视野和广阔的参照尺度,离开这种比较和参照,评价是无效的。评价的眼光可以高、尺度可以严,但一定要用文本来说话,当然文本离不开人本,评价时需要对作家的思想做出考察。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表示,《小说评论》将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小说创作,搭建评论家和作家沟通的桥梁。
  王杨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