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改革开放让金庸武侠推动大众化启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有媒体做改革三十年文化专题,涉及金庸作品之于改革开放的关系。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话题,不禁让我想起多年前读金庸的时光。

大多数人(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人)年少时就已接受了金庸等人武侠小说的精神洗礼,具体时间应在八九十年代左右。当时金庸小说风靡内地,而且,许多人读的都是盗版,又厚又沉、脏兮兮的书,还夹上了硬纸板封面。那时,很少人会把金庸当作经典作家,更不会像《卡拉马佐夫兄弟》那样,带着虔诚、神圣的心情展开阅读。很长一段时间里,金庸、古龙、琼瑶之流,都被扫入“精神污染”范畴,为此还引发过无比激烈的口水仗。谁又曾想到,风水不到三十年就转了过来,通俗作家俨然成为大师,武侠小说进入北大教授专业研究领域。

金庸作品的阅读文化嬗变,是解密新时期大众文化生长史的一把钥匙。改革前,这些东西统统被视作“资本主义精神毒草”,即便改革之初,邓丽君的歌声还被认为是“资本主义靡靡之音”。以金庸作品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大抵也是如此。因为改革开放,内地才得以接触五六十年代已流行港台的通俗文化。在这意义上,金庸武侠实乃市场化改革在通俗文化领域的体现。金庸作品从盗版流行直至踏入通俗文化经典的殿堂,正是市场化改革最终成为主流话语的真实表现。从这上面,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改革力量和保守思潮在文化领域的消长。

改革开放为人们带来了更多审美选择。通俗文学未必如传统经典那般具有深刻的人文启蒙意味,更准确地说,它是一场大众化启蒙运动。与此相对应的,是当年以《读书》杂志为开端的精英化启蒙运动(颇具戏剧化色彩,《读书》所在三联书店若干年后成为正式出版金庸作品的机构)。金庸武侠及其他通俗作品,就在于恢复人们的基本审美能力。而这恰恰是改革开放初期,内地普遍缺失的人文素养。经历长期政治运动,内地的审美水平严重退化。样板戏、《金光大道》之类的文艺作品再加上鲁迅,几乎是改革开放前内地主要的精神抚慰剂。直到金庸武侠大行其道,才改变了这一人文版图。

就我来说,曾有一段时光,每年都要将金庸、古龙重读一遍。正如许多人一样,我甚至说不上为何喜欢金庸作品——虽然我将《鹿鼎记》列入影响自己的几本书之一,或许就是满足于从中获得阅读快感。但正是这种纯粹的阅读活动,在当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不无颠覆性意味。懂得何谓纯粹的阅读,这片精神的土地才不再只有一种颜色。从接触通俗文化开始(当然,有人从别的途径获得精神启蒙),“读者”复活了,多样化的世界本真也复活了。这一切,既契合改革的精神指向,也推动了内地文化领域的开放。

还值得一提的是,金庸早在1981年就受到邓小平的专门接见,此后更不遗余力地支持改革开放。其人其文乃至其作品折射的精神世界,与当时现实社会的关系,或许还可以进一步研究。这应该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魏英杰)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