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评:姜昆评论“污染相声界的霉味东西”有何不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批评的勇气和被批评的恶声
——说说姜昆近来遭遇的事


  “现在不少人追捧一些下三滥的恶俗艺术,一些被老一代艺人丢掉的不好的东西又被捡回来了……”日前,在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联合举行的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座谈会上,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对当下相声界一些不良现象发出了上述感叹。没承想,原本只是就相声艺术发展现状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结果却引来接二连三的嘲讽,再加上一些好事者的添油加醋,让本应该是一次以艺术为本体的争鸣,逐步升级成为人身攻击。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艺术批评,对于每个从艺者来说,及时发现行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给予相应的评论,不仅是分内之事,更是一个从艺者责任心的体现。姜昆直言批评曲艺界存在的问题,发乎内心,出于责任。退一步讲,即使批评有失偏颇,仍可止于艺术本身,互相辨证。可眼前这样的结果,我们不禁要问:正视行业自身问题并及时加以批评为何会招来如此多的非议和恶语中伤?我们的艺术批评究竟是怎么了? 


  现在艺术界尤其是评论领域,对于被批评、被争鸣,并非所有人都能“笑纳”,一旦发现有人批评,他们就盲目地对号入座,认为批评者一定是和自己过不去,故意找茬。就姜昆的正常评论而言,面对切中要害的艺术批评,被批评者只顾着抛出与艺术本体毫不相关的一句句粗话和脏话,甚至还煞费苦心地作起歪诗来,字里行间充满着发泄的情绪,大有将以艺术本体为对象的艺术批评上升为一种私人恩怨之势。由此笔者想起去年发生在电视艺术批评领域的一桩怪事。某著名艺术家在研讨会开场便说,希望专家对自己的作品“提出意见,同时给出批评和提醒,多批评、少夸奖……”可当专家真的对其作品给予客观批评时,被批评者立刻变脸,并展开犹如面对仇人一般的反驳和抨击。从这两起事件中我们看不到被批评对象宽容接受正确客观的批评,看到的只是被批评者对批评者的一次次冷嘲热讽,究其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这些被批评者随着知名度的提高,虚荣心也随之膨胀,于是就再也听不得任何的批评了。


  相声原来只是地摊艺术,在天桥撂地卖艺的时代,让相声沾染了很多低俗的内容,后来经过侯宝林、马三立等一批老艺术家的不断改造,相声的语言逐渐走向纯净,这门地摊艺术脱胎换骨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为后辈留下了很多可资借鉴的优秀传统。作为后辈,学习相声艺术传统,应当学习其在结构作品、运用语言、组织笑料等方面的种种技巧,而不是重复和使用在传统相声当中属于糟粕的东西。可是反观现在很多相声演员,为了一些所谓的市场和人气,不惜歪曲传统,把一些侮辱劳动人民、宣扬封建迷信、拿身体残疾说事、占前辈便宜、渲染色情等老一辈艺术家早已摒弃的不良传统又重新捡回来。就某“非著名相声演员”来说,现场“砸挂”不可谓不多,可谁承想,但凡跟他沾边儿的人都因为他的“砸挂”倒了大霉,即便是一些相声界的老前辈也都未能幸免,给人的感觉就是不损人他就不会说话。


  有人言,相声本就是一门讽刺的艺术,但讽刺是为了针砭时弊,传统相声因讽刺而趣味丛生,因讽刺而意蕴深远,因讽刺而成为经典,可反观如今的相声圈子,虽说也在践行着讽刺的“祖训”,但讽刺在他们那里有了新的注解和诠释,演变成不着边际、毫无节制的挖苦和谩骂。把“包袱”的笑料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成了很多相声演员的家常便饭,编排到段子里无非是某某老婆与人有染,某某老爹是我孙子等等。针对此旮旯里散发着霉味的东西又来污染相声界的纯净空气,提出专业的批评和抵制,有何不可?


  曲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和作品,更需要相应的艺术批评予以扶持和引导,尤其是对处在发展瓶颈期的相声而言,更加迫切需要敢说真话,敢于面对问题发出自己声音的批评。作者:左岸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