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军人李廷玉的国学梦想 创国学研究社三不收费(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天津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李廷玉(1869-1952)字实忱,天津人。北洋将弁学堂毕业。清末先后任京畿督练处谘议,河间秋操裁判官、陆军部检查官、南京兵备处总办兼警察总办。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协助张勋、铁良固守南京。1913年,随北洋陆军第六师师长李纯赴江西镇压二次革命,任九江镇守使,升中将。后襄办江西军务、任赣南镇守使等职。1914年,任袁世凯模范团总参议、筹安会参议。1917年,任江苏督军公署参议。1922年任江西省省长,不久辞职,寓居天津。1932年创立国学研究社,任社长。
半个多世纪以来,小洋楼的外墙被一次次重新粉刷,曾经在小洋楼里进进出出的人也老了,只有门前的那棵老槐树一如当年,头顶着一簇茂密的碧绿,静静地数着岁月。已经满头白发的李希闵又一次站在祖父的旧居前,时光仿佛回溯到他的童年。
自由道37号这所房子其实并不是李廷玉的私产。他一生在天津只购置了一处房产,那就是从旧意租界搬出来之后,在成都道买的那幢小二楼。旧意租界的这所房子,是奉系军阀万福林的私产。万福林与李廷玉私交甚好,他敬重李的为人,李退职归津之后,万福林主动把房子借给李居住,十多年没收过一分钱房租。
首创“国学研究社” 
李廷玉一生戎马,晚年回到家乡一直热心公益事业。他年轻时中过秀才,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稍有研究。民国成立后,社会上对新式教育非常提倡,而对中国传统教育渐渐忽略。
“民国肇造以来,二十有六年矣。欲正人心,而人心日趋于险诈;欲厚风俗,而风俗愈极于卑污。试为参致此之由,实起于民三废经,民七废孔,有心人难怒焉忧之。”在李廷玉看来,废经废孔导致了人们道德失衡,所以尽快恢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和传承,刻不容缓。因此,他联合天津各界学者,倡导成立国学研究社,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研究、巩固和发扬。在成立之初,为避免“尊孔”之嫌,李廷玉在学社的命名上煞费苦心。经过多方征询意见,最后定名为“国学研究会”,终于得到政府批准认可。
在李廷玉的倡导下,津门名流张伯苓、李金藻、陈哲甫、郑菊如等纷纷响应,并主动担任授课。国学研究社社址在特二区三马路西头海河沿(原天津市第二十六中校址),当年的天津市立师范学校内。市立师范学校的校长正是李廷玉的次子李邦翰。每天晚上师范学校的学生放学以后,国学研究社的课堂就开始讲课了。国学研究社因“三不收费”而闻名,不收报名费,不收讲义费,长期听学不收学费为大批贫困家庭的学子提供了求学的机会。国学研究社自创办之日起,开办费用由李廷玉个人承担,运营经费则由各发起人按月分捐。虽有各界支持,但国学研究社仍然面临着经费紧缺的问题。李廷玉担任其他学校校董期间,常常为了国学研究社东拆西补,每有结余,就拿来转作国学研究社经费。李廷玉还通过个人关系,向长芦盐纲公所谋求每年资助2000元。李廷玉家族企业合丰公司首倡企业认捐,并主动认捐每年500元。
国学研究社从1932年5月4日创办,坚持了五年有余,到“七七事变”后,日本人听说李廷玉曾经创办国学研究社,多次派人劝说和威胁他继续开办。李廷玉虽然热爱国学,但却不愿意听从日本人的安排。国学研究社在1937年正式结束了。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