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猛涨的工资”与低落的幸福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统计数据的可信任度来源于民众自身观感,当某些统计数据与民众自身观感出现较大背离时,我们就得追问,是不是我们的统计数据出了问题?又或者,我们日益处于一种更加变化多端的社会生态系统,因此,某些统计数据难以考量我们处在这个社会系统中的复杂感受?

一直以来,我国的统计数据与社会调查处于一种官方垄断的情形,垄断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统计数据和调查结果往往是为政府服务,如果政府希望达到哪种预期效果,则抽样调查可以依此方向进行,如此,并非数据推出结果,而是结果导出数据。这也是长时间以来,一些官方部门的统计数据,并不得到民众认可的原因。

今年6月份,国家统计局在厦门进行的市民幸福感调查,得到的结论是九成以上厦门人觉得幸福。显然,九成的幸福感,将一个和谐之都,幸福之城跃然打造于纸上,然而,纸上的和谐之都,幸福之城并非现实,调查结果一出来,厦门人不干了,纷纷通过网络社区,博客,论坛等等表达自己对于报告的质疑,反感甚至愤怒,一时间群情热议,也使得所谓九成以上的幸福感如同镜中水月,瞬间破产。

7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2964元(平均月工资为216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0%。

在物价上涨成为一大民生问题的情境下,18.0%的工资增长无疑是那么的鼓舞人心,如此相对应的是,今年上半年我国GDP为130619亿元,同比增长10.4%;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同比上涨7.9%。按道理说,18.0%的工资增幅已经大大跑赢了CPI指数,至少,之于城镇职工群体而言,他们是应该感同身受。然而,藉由笔者的日常生活经验范围,以及由媒介和网络所传递信息汇聚构成的整体判断,却完全与之背离。本应该被消解于无形的通胀压力并没有得到缓解,相反,不但是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日常生活压力大大增强,而此压力也正在逐渐的向中层人群蔓延。

显然,这次,纸面上的幸福感并未得到民众的认可,而遵从我题头的思路,无外乎从从两方面找问题。

首先是统计数据本身而言,同一人的工资增长剔除居民消费上涨指数(CPI),出现正增长,方可能增进幸福感。如果我们的统计数据中,工资增长幅度两倍有余于CPI上涨指数,却得不到民众认可,则只能说明在这个平均工资上找原因,乃是指所谓城镇在岗职工内部分化的现象可能已经比想象中的更加严重。在我半年前的一篇文章,谈到CPI的时候,就提到“在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社会分层相当明显的今天,弄出一个统而化之的全民通胀指数已经没有很大的意义了,比如说07年,我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发生在食品领域,而在食品领域的高通胀指数的绝大多数后果却由恩格尔系数较低的低收入人群承当了,”,因而提议尽快建立“与目前的社会分层大致对应的分层通胀指数”。

依照此思路,依然可以对应大致的社会分层,建立分层工资增长指数,如此,分层工资增长指数,与分层通胀指数的同一层次的人进行对照,才可能得到较为准确的社会幸福感判断。

另外,如果在一个更加广域的社会视角内考查这一问题,无疑会得到更为准确的解答。改革开放已经30年,必须看到,30年改革,尤其是92年之后的后半段,已经从开始的“帕累托改进”效应的改革,逐渐扭曲成“改革成本由大众承担,而改革利益向小部分人(集团)倾斜的”的所谓“扭曲的改革”(孙立平语),如何防止这种扭曲改革的持续,使得改革的成果能够体现在每一个公民身上,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已经成为“后改革时代”攸关重要的问题。

而在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形态,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严重的社会腐败不公现象,剧烈变化的时代转型,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难以自控,使得多数民众对于时代产生了一种被剥夺感,无力感。如此情形之下,则所有看似正面的,刺激人心的数据,都不能够改善这种自我关照。因此,一个美好的工资增长统计数据,面对民众被剥夺了的幸福感,顶多称得上是聊胜于无。

你幸福吗?我幸福!要想让大多数人认可这答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