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中华文化在东南亚:新加坡华人及其"生活儒学"(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林祥雄:我筹备这次新加坡论坛,是为了让其他的种族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和他的核心价值。我觉得,这些工作有必要持续地、不断地推进。也需要中国的主流传媒,反映我们海外的心声。我身上流淌着中国的血液,我当然希望中国强大,希望中国人民富强,当然,我更愿意看到优良的中华文化传统能在海外展现,让世界人民感觉到历史上泱泱大国的文明风貌。而不是说,我今天有钱就牛气了。就如这些日子里,许嘉璐会长反复强调中国坚决不会走西方强势文明与政经的霸权道路,而应以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核心精神与世界沟通,体现人类文明之“多元一体”的中庸之道。因而,这次论坛的主题:文化共生,其宗旨与目的便是让中华文化与其他族群文化碰撞,相互吸纳,揉合,会通,从而丰富与壮大各自的文化体系,与全人类分享。如果通过民间的渠道慢慢深化,慢慢地和平对待,建立友好关系与相互信任,我认为中国未来在东南亚,在东方的世界里,乃至全世界,将会得到和谐的认同与回报。
主持人:谢谢林先生为我们的访谈开了一个好头。现在请大家发表意见。
胡逸山:我自己是典型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产品。小学读的是中文,中学就读华文独立中学。林教授是第一代移民,我是第三代。到第三代就会出现所谓“文化断层”现象。一些年纪与我相若的华人朋友,他们很多都不会说中文,只会说英文。这里面部分原因是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一些父母觉得把孩子送去读英文会比较有前途。比较幸运的是,有些父母,如我们家就觉得把孩子送去念华文也可以。刚好我们搭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这班列车。到了现在,随着中国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和中国打交道、做生意等等。我们这群人既会中文又会英文,就变得比较抢手。
今天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有些朋友自己不会中文,可是他们把孩子都纷纷送去“华校”或者有华文教学的学校;在邻国,比如印尼,他们那里中文断了相当多年,现在又重新开始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我想,假以时日,经过五年或者十年,就跟上来了。
主持人:您谈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语言、传统等文化因素在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中,发挥着一种独特而重要的媒介作用。
胡逸山:因为我们在一个不中又不西的地方成长,可是对中对西都有一定的了解。就像有些时候,桥梁太长了,中间就需要有一个岛,来延伸过去。
林廷高:中华文化应该不是光谈给自己听啊,要念给外面的人听。要让外面的人知道,才有意义。另外一方面,就是要来听外面的东西。各种声音都要听,因为现实世界里就存在着各种声音。
新加坡本身有个什么好处呢,每一样东西都听。就是拾人牙慧也能拾到一点东西,集合起来的话,就变成我们一个自己的东西,变成一项独门的功夫,即使不能打败敌人的话,也能保护自己。我想,炎黄文化应该让外人都知道,而不是只是自己知道。
廖建裕: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中国文化与东南亚,特别是文化的互动。这在过去特别是冷战时期是不太可能的。冷战之后,打开了一片天地。
谈到东南亚的时候,一般人的感觉是:东南亚的华人都是会多种语言的,所以,沟通方面可能不会有问题。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其他国家是不一样的。因为在新加坡,75%的人口是华人,在马来西亚,24.5%都是华人;而在东南亚的其他国家中,华人是绝对的少数。同时在很长的历史长河中,华人的文化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我是这样想,怎么样才能使大部分东南亚人能够了解、欣赏,到最后接受中华文化,这是中华文化面临的一大挑战。这次国际论坛,依我看来,其重要的目的是要和东南亚的精英对话。但是,东南亚的精英少数人是能说华语的,绝大部分都不太会用中国话。如果能用英语这个国际语言来交流,和这些精英对话,中华文化传播的工作,可能会做得更加顺利。
通过这样对话的好处是什么?东南亚的非华人,他们对于中华文化,有些是完全不了解的,有些是一知半解,有些则抱有一定的偏见。怎么样才能使得这些精英更多地了解中华文化,沟通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和这些不大懂中国话或者对中华文化有偏见的人对话的话,我们以说服的方式,让他们明了,在中华文化中有哪些优点,我想这些人会开始欣赏,也会逐渐接受。
东南亚国家,不单单是一个多元文化、多元种族的一个大社会,即使是东南亚华人,也是多元化的。他们的思想意识、文化传统、政治观念差异都非常大。我们常常是要寻求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把他们当成一个整体,一个单元体,我认为这是不大明智的。因为他们是个多元体,我们就应该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式去和不同的人对话。我并不是提倡说“见人讲人话,见鬼讲鬼话”(笑声),我的意思是因为在理解上、程度上、背景上都不一样,所以交谈的方式、内容也应该有所差异。我想,如果我们能更好的沟通的话,以后的成绩可能会更大。
主持人:除了更多地使用国际性语言、举办论坛这些以外,你觉得还有什么方式能够比较好地推动中国文化同东南亚文化的交流?
廖建裕:我个人认为,让东南亚的学生,特别是非华族的学生去中国留学,进入中国文化中,这其实是最好的方法。就如同美国吸引外国的精英去美国学习、工作,和美国人生活在一起,这是相当有效的。
胡逸山:孔子学院在注重于汉语教学的基础上,也可以尝试推广另外一些文化活动。要让中华文化崭新的一面也展示出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