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小议雅趣(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若说起这雅俗之分,的确是时代社会的一种审美风尚。比如制扇,历史上以苏州一带最盛。但据《野获编》记载,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这类贵重材质所制的扇骨,俱目为俗制。唯以棕竹、毛竹为之者,称“怀袖雅物”。在当时当地,制扇刻竹,也是读书人与工匠都参与的。《初月楼见闻录》记载,嘉定人周颢(号芷岩),不应科举,刻竹自出新意,作山水树石丛竹,用刀如笔,甚至能刻出皴法浓淡凹凸的各种效果,当时以为绝品。而《陶庵梦忆》则记载,吴中绝技,马勋、荷叶李制扇,俱上下百年无敌手,这些人“皆以工起家”,但却能“与缙绅先生列坐抗礼”。其实又何止是列坐抗礼,清代诗人王士禛曾说,近日一技之长,雕竹则濮仲谦……江宁扇则伊莘野、仰时川,皆海内知名。只是这些技艺,随着时代变迁,许多都已消失,或许在博物馆的收藏中,才有一两个名字不被忘记。 
●雅的对立面并非是俗,而是邪
●雅是一种审美,雅是一种追求,雅是一种情趣
●一般而言,俗指社会风尚、礼节、习惯
●相对于雅,俗是趣味的低下,粗鄙和平庸
●雅趣即是审美与品鉴,决不是有钱人和文化人的专利
前些时候,苏州送来一部关于苏扇的图册,名曰《怀袖雅物》,装帧之精美自不待说,其内容收罗的苏扇历史文化也堪称集大成。后来这部图书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我想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折扇传入中国大约有近九百年的历史,虽然关于折扇的历史与身世一直有争议,但大抵算是舶来品。这种舶来品一经中国文化的浸润,便成为了无限施展中国雅文化的载体,从扇骨的取材、制作、形制、镂刻、雕饰,扇面的书画艺术,乃至于扇袋、扇坠、扇盒等等附属品,无不体现了士文化与工艺的结合,可谓美轮美奂。无独有偶,日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日用即道”国际漆器展,五十多位工艺美术家将“百姓日用即道”的理念发挥到极致,不但匠作工艺绝伦,且更是溶入了雅文化的现代意识,将漆艺髹饰拓展到一个更高的境界。由此,令人很自然地想到一个雅与俗的问题。
雅与俗本无标准的界定,何谓雅?何谓俗?历来有着不同的见解。雅与俗并非是对立的概念,非俗即雅或非雅即俗的理念实际上是不成立的。以折扇与漆艺而言,其实本身都是产生于俗,源流于俗,而使其成之为雅物,则完全是因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审美情趣。
古人以为,雅者,正也。“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可见雅的对立面并非是俗,而是邪。由此,古人尊儒家经典之学为雅学,正道之音为雅乐,无邪之好为雅好,兼容博大的气度为雅量等等,慢慢地延伸泛指一切美好与高尚。至于优雅、文雅、闲雅和雅趣,都是在此基础上的衍生,从美学的角度而言,自中古以来更多地将雅寓以审美的含义。
雅是一种审美,是异乎于大众意识的审美,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审美,常常讲的“雅人至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具备深厚文化内涵的人才懂得审美,才能达到高深的审美境界。雅是一种追求,是对美的境界无尽攀升的追逐与渴望,在此过程中,需要得到丰富的文化濡养和润泽,同时,人的灵魂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净化与升华。雅是一种情趣,从来没有无情之雅,无情之趣,雅是要溶入真情的,没有情感的因素,也就没有了审美,没有了追求,又何谈雅趣?






 
关键词: 雅趣 小议 国学动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