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汉语考级“考晕”许多考生 评:可能适得其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武汉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4日,被网友称为“汉语四六级”的我国首个“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测试”,在北京、上海、江苏、云南、内蒙古和南开大学5地一校正式开考。考查对象主要是中国人而非外国人。(12月25日《扬子晚报》)
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测试“考晕”了许多考生,其中还不乏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这似乎与其初衷——推进汉语的学习和应用、抵御“外语热,母语冷”及汉语欧化与网络用语不规范现象,并不那么统一。

客观来讲,在网络用语大行其道、“火星文”层出不穷的当下,汉语似乎还真缺少一个像“国标”一样的规范。然而,考试只是一种考评手段,之于判断高低分、选用专项人才无可厚非,之于语言发展未必就是好事。一旦语言考试成为规范工具或排挤其他考试的武器,考试就会走向两个极端:其一,功利化;其二,弱智化。所谓功利化,是指由学以致用变成应付考试。所谓弱智化,是指任何考试都会在所谓的“考试大纲”之中命题,决定了汉语考试必然以一种固定的形态出现在考生面前,但语言是又活的,是不需要约束的,是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的,二者存在矛盾。

我想,任何一种语言,都不会通过考试来维系稳定和存在,也不可能在死板的考试制度中繁荣发展。对于教育部门而言,要让语言找到一条符合它自己发展规律的路径,而非用考试制度来“促进”其发展、“规范”其运用。“促进”和“规范”的最坏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适得其反、南辕北辙。(王传涛)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