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方韩之争引发网友关注 期待提高中国舆论质量(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济南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工科的思维能否对照文学的创作?“代笔”的质疑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方舟子的存在对文坛和作家都是一种警示
微博上有个段子说:韩寒误读了方舟子的心,而方舟子误以为他的心韩寒应该明白——— 唉,这场架的剧本莫非是琼瑶写的?
方舟子是生物化学博士,他之前的打假对象也都更偏重于理工科学的范畴。对于这次论争,很多人认为方“选错了靶子”。简言之就是,用理性的思维来分析推理文学创造性的、感性的思维是否合适?
即便是支持方舟子质疑行为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迄今方的文章仍然停留在“不可能”、“不会”、“不像”的层面,几乎全部“证据”都是逻辑推理与字面分析,就像当年的“莫须有”三字,难以服天下众。也正是这一点最为韩寒的粉丝所不屑,甚至有人模仿方的方法论炮制了一篇《质疑鲁迅》对其进行嘲讽。

应用心理学者赵昱鲲表示,方舟子在对韩寒的质疑中多次坠入“草率结论”的陷阱,自以为是地推断出别人的动机、想法。“方舟子本身没有任何利益驱动,他的动机可能是他对打假的执着。”他认为方韩二人以及双方的粉丝都选择了“聚焦眼”,即有意无意地只注意一部分事实,而认为其他事实不重要,即“只看得见对自己有利的证据,看不见对自己不利的证据”。
张颐武同样认为,这次引发的争议其实是一个难以有最后定论的议题———“代笔”。张颐武表示,对于“代笔”的质疑并没有作为法律上证据的可能,只能基于逻辑的推断,只能在于通过一系列的逻辑的推理尝试论证作者“不可能”创作这些作品。但作者本人和有关各方也完全有权坚守立场,无需辩论就坚定地坚持著作权,作者一方根本不需要论证这些作品有作者写出的“可能”就可以坚持自己的主张。“从这一点上看,质疑不可能产生法律上的效力和后果,除非出现关键性的证据和证人,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就是这种质疑既不可能‘证实’也不可能‘证伪’。”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青年作家房伟博士的态度似乎更为中肯。他认为,方舟子的存在对文坛和学术都是好事,尽管他可能有些偏执,采取的方法与得出的判断不一定准确,但真理越辩越明,他的存在本身对文坛道德来说是一种警示。对韩寒来说,对他的质疑或许一直都在私下存在,这次方舟子将其公开出来,无论如何对韩寒都是一种洗礼,即使最后证明没有,也是一种澄清和宣传。
房伟说,现在作家和市场结合越来越紧密,文学被过度消费、成为市场的附属是现实存在,即使韩寒没有,其他作家也一定有。方舟子的这次“打假”无疑是对这一现象的冲击与批判。即使他不完全对,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从辍学生到“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韩寒是否是“当代鲁迅”?为什么一个年轻人被寄予了不可承受的重望?
在很多人看来,韩寒的成名道路的确充满传奇。面对这种传奇,有的人可能由此心生崇拜,从而诞生一个偶像;有的人则会心生怀疑,质疑其可行性的程度。
在一个缺少“公知”的社会中,年轻的韩寒逐渐成为意见领袖,他的博客浏览量超过五亿,甚至仅有一个字“喂”的微博,也能引来上万条评论。
对相信奇迹的人来说,从一个辍学生到成功的作家、青年意见领袖确实是一件令人激动的故事。但客观来说,他的“七门功课红灯、照亮我的前程”绝不是良性的学习理念。多门科目不及格,尤其是其中包括语文的情况下,能够一举拿下作文大赛一等奖不能不令人生疑。而事实是当时的比赛确实为他一个人改变了规则。当我们以平和的心态看待韩寒的成长之路,不得不承认方舟子的质疑有其合理之处。
韩寒被梁文道称为“当代鲁迅”,但是这个“鲁迅”却宣称“18岁以后已经不再读任何书”。他不是一个可以被学习的榜样,而他自己也正以这种叛逆和不守规则作为标签。韩寒是不是当代的鲁迅?这其实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事实已经作出了最好的回答。他的言论已经深深嵌入到了诸多公共事件当中,的确成为一个“意见领袖”。韩寒因其影响力之大被附加着过多的寄望。一些知识分子或公开或私下地肯定韩寒,指出韩寒的影响力大于众多体制内学者的合力。这一现象的潜台词是,一些学者正在悄声无息地滑入失语状态,当然,其中永远不乏站起来振臂一呼者,但已经远远不及韩寒的莞尔一笑、甚至插科打诨那样吸引眼球。当一个人在承受着不可承受之重的时候,我们有理由怀疑,如果不是大众的判断力和趣味出了问题,就是这个时代出了毛病。韩寒能够逐渐走向神坛,正暴露了我们的自私与懦弱。
通过论争本身,我们则看到了一个令人失望的韩寒:他的表现与大家所期望的“韩寒”反差太大,其潇洒倜傥、其恣意嘲骂之风皆无,无论悬赏,还是诉讼,皆非韩氏风格。因为无论麦田还是方舟子,他们的“质疑”都不足以致命。假如是过去那个韩寒,其自信、傲慢、诡谲、嬉笑乃至自嘲,都会在无形中令对手销声匿迹。作为一名“公知”,他之前最看不起体制,如今却因一点小纷争去求助于体制,只能让人看到一种慌乱与前后不一。
无论结局如何,去掉“神晕”的韩寒才是真正的韩寒;二人完胜的机会都是零,希望这场争论可以提高中国舆论质疑的质量
有专家表示,这场论争至少给我们带来两方面的借鉴与思考:一是这场论战中,无论是方舟子,还是韩寒,本来都可以表现得更加理性一些。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双方的表现无法令人满意。“以理服人”本来是最简单的道理,是思想论争的基本方法,却还离我们很远。
二是,这场论战,若论成败,为时尚早。但毫无疑问的是:韩寒的神话色彩将会淡去。这位年轻的作家,此前一直有意无意地给人以神秘感,甚至因此被崇拜者神化。经过此次论战,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韩寒。在受到攻击时,他也会手足无措,也会疲于应付。无论案件结局如何,去掉“神晕”的韩寒才是一个真实的韩寒。期待摆脱神茧的他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继续证明自己的实力。《环球时报》发表评论文章称,这场大辩论留下的财富属于中国公众,无论方舟子还是韩寒,“获得完胜的机会都是零”。两人都是著名的公众人物,当中国在思想和舆论层面需要很多厘清的时候,他们应当有各自不令人失望的表现,他们都不应为战胜对方而不择手段,给社会树立坏的榜样。中国舆论质疑的质量亟待提高,这次大争论为强制这种提高创造了机会。让我们别放弃这个机会。(李雪萌)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