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王国维“境界”的西学来源(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在《教育学》中,许格将人类智力发展所能达至的三个阶段分别命名为直觉、观念和思索。“阶段”在《心理学原理》中所对应的德文词是“Stufe”,这个德文词出自古萨赫森语“spur”(痕迹),它的原义为“台阶”,后衍生出“立足点”,“发展阶段”及“水平”、“程度”等意义。在王国维译本中,与德文“Stufe ”对应的正是我们久已熟知的“境界”一词。问题是,他为什么不采用中文和日文的通译“阶段”,而采用“境界”一词呢?细检《教育学》的日文本,我们发现日语译述者立花正是以日文词“境界”,而非日文的通译法“段階”或“段”来移译“Stufe”(上引书第52页),至此我们就明白了,王国维只是保留了立花的日文译语而不将其译成中文而已。其原因在于,“境界”作为日文译语,它保留了中文文言词“境界”的原初含义。例如《国语·鲁语上》有“外臣之言不越境”一句,其中“境”即“边界”的意思。“境”、“界”双字连用则出现于郑玄对《诗·大雅·江汉》中“于疆于理”中的“疆”的笺注。再者,据王国维本人说,日本人喜用双字是后者精密性的表现。因此,在同一节日译文中,当立花将“Stufe”改译为日文词“段”时,王国维则将其译为中文的“层级”。
难道“境界”是立华铣三郎苦心选择的译法,王国维只是不自觉地袭用了它?答案没有这么简单。在初习英文不久,王国维便自英文翻译了德国新康德主义的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和美学家赫尔姆霍茨(Hermann von Helmholtz,1821-1894)的著名讲演《论自然力的相互影响以及相关的最新物理学探索》(über die Wechselwirkung der Naturkr?fte und die darauf bezüglichen neusten Ermittelungen der Physik,1854)。他所依据的是英国人(E.Atkinson)作为总译者的《通俗科学讲演录》一书所收录的本子,其实这篇讲演的英译者并非王国维所说的额金孙,而是泰达尔(Tyndall)教授。再者,王国维误以为这篇讲演就是赫尔姆霍茨的《势力不灭论》,其实不然,严格地说,可以译作《势力不灭论》的是这位物理学家的另一篇讲演,即《能量守恒论》(über die Erhaltung der Kraft,1862-63),后一篇讲演的英译者才是王国维所说的额金孙。在《论自然力的相互影响》这篇通俗讲演中,赫尔姆霍尔茨首先指出自古以来人类试图制造永动机的梦想的虚妄性,然后,他通过丰富而生动的例证阐述了自然界里的种种力量,如动能、风能、水能、热能等等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即能量守恒定律。在以水车为例说明上述原理之前,赫尔姆霍尔茨说,“在此,我将引领你在不太吸引人的机械-数学领域走上一段很短的路程——尽可能得短——,以期带给你一种让人开阔眼界的视点”。王国维的译文是“余将导汝于一境,而择其最简易者”。不难看出,这里的“境”字是“视点”一词的对译,查英文原文为“a point of view”,即看待问题的角度,这是赫尔姆霍尔茨所用之德文词“Standpunkte ”(立足点)(上引书,第14页)的确切译法,而这个德文词恰恰可以与上文提到的许格用以描述人类智力发展之三阶段的“Stufe”对等。
接下来,在谈到测量动物体内的热能与动能转换的方法时,赫尔姆霍尔茨说,“此种试验的难度非常之大,但即便在目前所能达到的准确性限度内,它已经表明动物体产生的实际热能是与化学过程提供的能量是相对应的”(上引书,第35页)。这里,“限度”的德文原词是“Grenze”,意思是以某种标志标出的地理界线,英译者泰达尔将其译为“limits”(限度)。王国维将其译为“境界”,取的正是“界”在中文里的界限和范围之义。更加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王国维《势力不灭论》的译文初刊于1903年出版的《科学丛书》第二集上,在时间上晚于《教育学》的翻译。据陈鸿祥先生的考证,此篇译文实际完成于1900年“夏六月”,但可惜他未能提供确凿的证据。笔者以为,即使王国维在1900年完成此译,也就是说,即使它的完成早于《教育学》的翻译,我们也不能排除译者在发表这篇译作之前会做出相应修改的情况,而对“境界”这个关键词的选译、把握和运用,慎思如王国维者不可能不受到立花铣三郎之日文译法的影响。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