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自杀问题非医学心理学所能解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早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张麒  
  《北京青年报》近日引用北京市卫生局的消息称,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还有约200万人自杀未遂。死于自杀的人中,约一半患有抑郁症。2003年9月10日是“第一个预防自杀日”,媒体每年都会在这天前后集中宣传与自杀预防有关的知识。今年9月1日开学后,上海接连发生学生坠楼事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一时成为新闻热点。
  从医学角度言,如能普及相关精神病学知识,将有效地发现高危个体,及时的药物干预加上监护人的关心、照顾,可以挽救不少生命。这里先简单地问几个问题:您这一生生过病吗?生病后去医院寻求医治吗?生病后是否接受药物治疗?您这一生有过烦恼和情绪失控的时候吗?当您产生情绪和行为问题时候,您求助过专业帮助吗?您愿意为自己的行为和精神问题而寻求药物治疗吗?……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您是否已经发现,您对精神疾病有着跟躯体疾病很不一致的认识和态度,这可能反映出我们对心理问题的逃避态度。
  精神疾病不是由病毒和细菌感染所致,而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由社会生活事件引发个体内在价值观的冲突而产生的持续的情绪困扰,最终这些困扰作用于大脑,引起大脑生理功能紊乱,成为精神疾病。这一过程,类似于计算机在下载与原系统程序冲突的软件后,产生系统资源的冲突,导致死机,有些程序的运行还会导致硬件在某些电子回路上的过量放电,从而损毁硬件系统。所以,对于精神疾患而言,服药和心理的疏导、治疗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心理治疗、辅导的过程就是软件、程序的维护过程,必要时还要清理运行环境——通过社工改善当事人的生活环境,通过家庭系统治疗或者团体治疗等,来帮助当事人更好地适应环境。
  从电脑知识,我们知道防病毒软件有助于正常程序的维护,所以,在自杀与精神疾患的预防中,我们需要加强个体心理素质,提高个体的抗挫折能力。青少年只有感受到家人或者亲人爱他、接纳他,他被家庭或生活中可以信任的团体所需要,他才有可能产生相应的责任意识,这就是青少年的归属感。而一旦失去归属感,认为“没人在乎我,没人需要我”,同时又失去效能感,认为“我什么都做不了,我无法独自生存”,那么个体也就失去生活动力,也不会去构建自己的未来;遇到挫折,就会有“生不如死”的解脱情结,一旦情绪失控、偏激,就会产生极端行为。
  提高个体的抗挫折能力是个体的素质培养问题,更是社会文化的建树问题,我们需要构建尊重人性的基本社会价值,并体现在教育、管理等各方面。从我们的认识来看,仅仅依靠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专家不是解决自杀问题的根本办法,心理疾病是社会病,需要整个社会通过积极向上的文化建设,来增强个体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从而有效降低自杀率。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