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勿让中秋问候促发感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汇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中秋,是举家团圆的日子。然而,对于经历汶川大地震的灾民来说,即将到来的中秋节,可能又将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一次震荡。昨天下午,来自团市委、上海市心理学会、四川省心理学会的部分专家集聚一堂,就中秋节期间对灾区民众的心理疏导等问题展开研讨。与会专家一致呼吁:别让中秋问候变成一种“负面的暗示”。
    
    不当问候,易成“负面暗示”
    
    眼看中秋将至,不少好心的市民纷纷给四川地震灾民寄去了月饼;一些志愿者在看望灾民时,说出了“祝愿月圆人圆”的祝福语……这些原本饱含深情的中秋祝福,却很容易成为一种“负面暗示”——触发灾民对于家人亲朋不能团聚的哀伤。
    
    市心理学会副会长孙时进呼吁:社会各界对灾民送出各类中秋祝福时,应该特别注意分寸的拿捏,尽量减少中秋情感压力带来的负面效应,必要时甚至要“淡化”中秋的概念。
    
    组织群体活动,预防“中秋感伤”
    
    这两天,位于都江堰的某受灾群众安置点内,来自上海的青年志愿者们在当地组织了一场简单的“包饺子比赛”。没想到,这让不少原先不愿见人的受灾群众走出了家门,甚至主动要求参加比赛。有的居民负责包饺子、有的负责掐表计算时间、有的负责品尝味道……志愿者们发现,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许多居民的表情逐渐由木讷转为微笑。
    
    通过组织灾民喜闻乐见的大众文体活动,帮助灾区重建社会支持系统,让他们重新找回“家园”的意识,这是预防灾民出现“中秋感伤”的最佳方法。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吕建国建议,社会各界应当努力挖掘中秋民族团结、和谐文化的因素,鼓励灾民、邻里之间积极参与各类联谊活动,让居民在参与活动中找回自身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积极动因。
    
    研讨会现场,上海市心理学会、四川省心理学会、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等共同发布了《灾后社会工作和心理援助基本共识》,呼吁社会各界整合资源、加强统筹、构建长效机制,在科学和人性化的基础上协助灾区人民恢复心理健康。
    
    本报记者  顾一琼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