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老子与孔子(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孔子之道乃王者之道,他虽然不是一位哲学家,但是一位有地位的思想家
第一,孔子的思想缺乏哲学思维。黑格尔对孔子评价不高,他认为,孔子不是哲学家,与和他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相比,孔子没有一点哲学思维。他在《哲学讲演录》中说:《论语》中只有“常识道德”,思辨的哲学一点也没有——只有一些善良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更好一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西罗塞(注: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哲学家,他是以折中主义而著名的,宣传“灵魂不死”等观点)留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
第二,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贵“仁”。何为仁?“克己复礼为仁”。而礼,则是周礼,西周奴隶制社会的等级制。孔子一生所追求并为之努力奋斗的就是恢复周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西周奴隶制的鼎盛时期,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他一生所向往的是西周,梦见的是“周公”,并为此还两次从鲁国到陈国向老子求教周朝的“礼”,受到老子的批评。孔子提倡每一个人的言行都要以周礼的标准来规范自己,他要“非礼勿听,非礼勿视”。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倡劝学、劝善,主张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要以此达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封建帝王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当然喜欢孔子的这些思想。
司马迁评价说:儒家主张一切以帝王为楷模来规范天下臣民的言行,而提倡仁、义、礼等个人品德修养,缺乏具体的治国理民的确实主张。我认为,儒家之道,乃王者之道,其主体意识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压制制度内的任何改革,导致专制独裁。儒家主张君臣父子之礼,区分夫妇长幼之别,是对的,但过了度,变成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而没有人身自由,使社会停滞不前,难于接受新的思想制度。
孔子主张搞愚民政策,他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老子是反对愚民的,他提倡对老百姓的教育要使其朴质而不诈伪(“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当然,我们马克思主义者看孔子应该一分为二,应以批判的眼光,具体地分析。孔子虽然不是一位哲学家,但他还是一位有地位的思想家,孔孟思想里面有一部分真理性、人民性的东西。特别是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比如,孔子提倡从政者要以身作则,“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主张为政要把“信”放在首位,其次是“足食、足兵”。特别是孔子第一个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主张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在学习态度、方法上,孔子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等。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等,均有积极意义,它们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精华。
(作者:刘庭华 为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 孔子 老子 国学动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