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王刚谈《天下收藏》内幕 签生死文书砸宝最得意(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看过《天下收藏》节目的观众应该都很熟悉这个节目的特色——它不以收藏品的惊人价值吸引观众的眼球,而更加注重藏品的真假鉴定。节目中,如果持宝人的藏品被鉴定为“赝品”的话,节目主持人王刚会当场将“赝品”砸碎。日前,首都博物馆(微博)和《天下收藏》栏目组联合举办了《“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从被砸掉的300多件“赝品”瓷器中选择了30余件精品,同首博的馆藏珍品对比展览。而前来参观展览的一些文物鉴定专家却为这些被砸“赝品”大呼可惜,称该栏目“所砸掉的‘赝品’不少是真品,并且不乏珍品”。
针对众藏家的质疑,《天下收藏》节目组的回应是——绝不可能砸错!《天下收藏》制片人韩勇称,虽然观众在节目当中只看到三位专家,但他们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专家库。“专家库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来自专业机构的专家,如博物馆和文物局的鉴定专家;二是拍卖公司的高级从业人员,他们多是拍卖公司的业务带头人;三是高端艺术品行业当中的经纪人。每一件瓷器,至少要由3到5位专家鉴定,并且实行一票否决。而且我们是把最有把握的瓷器拿出来做节目,绝对不会砸错东西。”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而在这样的争议中,主角似乎都是内行,一时间,内行们争论不休,外行们也热议不断。而主持人王刚和他那把大锤可谓是节目的最大看点,那么他是怎样看待“赝品”的?节目创立之初又为何设计砸“宝”这个环节?既然要砸宝,那么专家的专业度究竟有多高?或许大家可以从王刚的讲述中了解一二。
■专家团:《天下收藏》除了请故宫(微博)博物院等文博机构的专家,还特别找了拍卖公司的老总和国际知名的艺术品经纪人及民间的大收藏家,让这些处于收藏行当第一线的人来辨伪估价。
■主持人:做这个节目,主持人要担很大的干系,外行做还真有风险……你若也分不清楚青花、粉彩、斗彩、五彩的,一不留神,把真的给人砸了就惨啦。
■节目组:如果我们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最后一砸”上面,那就会失去节目中更多、更有价值的内容……我们做节目,不光把眼睛盯在“宝贝”上,我们还注重对宝贝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的介绍。
这个栏目是北京卫视(微博)2007年投入挺大的一个节目,名为《天下收藏》。和所有收藏栏目一样,它请了专家、观众、持宝人三方辨宝、辩宝、估宝。不同的是,节目中多了一项砸“宝”。
关于这个环节,我更愿意解释为“护宝”。“真”是“宝”的前提,不去伪焉能存真?
一般情况是这样,经过现场三位专家鉴定后,主持人故作闲庭信步地转悠几圈,追问几句:“后悔吗?退出还来得及。”
在签了“生死文书”(就像过去比武一样,签了文书,就生死由命,再不能找后账了)的持宝人咬牙点头后,主持人突然出其不意地砸了其中的赝品,让节目现场“嘘”声四起。
作为该节目的总策划,我对设置这个环节的创意颇为自得。我认为,栏目的原则,也就是收藏的原则,去伪存真是第一步,是最要紧的。
节目只播了两期,我再去古玩城,已经有店主戏言道:“王老师,带了瓜棱大锤了吗?”
对于不能砸的字画等物,我也有招儿:用朱砂笔在上面画钩,就像阎王爷在生死簿上画钩勾人命似的,达到另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
要问我为什么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对待赝品,简言之,就是恨啊!恨那些造假、贩假者,同情进而警醒那些上当受骗的藏友们。这么做,实在有些现实关怀在里面。我在这行里待久了,耳闻目睹太多太多穷其一生积蓄,买到的全是赝品的辛酸故事。这就让我下决心,在节目中淡化人们最关心的价格因素,而是突出对瞎活(假货)的鉴别与打击。
《天下收藏》除了请故宫博物院等文博机构的专家,还特别找了拍卖公司的老总(如甘学军(微博)先生)和国际知名的艺术品经纪人(如翟健民先生)及民间的大收藏家,让这些处于收藏行当第一线的人来辨伪估价。说起来,体制内专家,他们更多负责对文物的考古研究、断代,让这些专家兼职鉴定、估价是很可笑的事,反而降低了他们的作用。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法学家们研究法学可以,但是断案子,还得法官和律师们一起来。
节目办了一年后,《天下收藏》的收视率已经很高了,比2007年刚办的那年收视率提高了将近一倍,有人觉得这就可以了。我说不行,说不好听的话:为了改也得改,每年一定要有新气象。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