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大报恩寺塔地宫从未被盗 发现大量礼佛钱币(5)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龙虎网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地宫壁已经被木构件加固住,在地宫的坑口竖着一个吊机,工作人员正是依靠它吊起青石等重物。而细小物件,则是工作人员自己用一个小吊篮进行运送,至于工作人员自己在坑内的上上下下,则利用一个梯子。约有5名考古人员参与井下作业。

坑口旁还用脚手架搭建了一个工作平台,在紧挨着坑口的一侧,放着几十个整理箱、整理货架以及冷藏柜。这是为了第一时间将送出地宫口的文物分类、临时摆放使用的,值得注意的是,冷藏柜的温度值设定在4℃,类似于井下温度。记者了解到,冷藏柜是先前的国内权威专家“会诊”时提出的,用来临时存放一些珍贵的文物。专家解释,地宫内的文物在地底低温环境下已经沉睡了近600年,一旦地宫打开,小环境的骤变会导致一些文物尤其是有机文物的状态发生变化,因此冷藏柜可以暂时延缓这种情况发生。

除了物品,现场也是人头攒动,记者注意到,现场的面孔中有不少为国内的顶级考古专家、文保专家。比如著名纸质文物研究和保护专家、南京博物院的副院长奚三彩,著名有机物类文物保护专家、首都博物馆丝织品保护中心王亚蓉教授,南京市博物馆文物修复专家汪桔生,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敏等等。阵容相当强大,是记者多年来进行文物报道所罕见的。

有趣的是,现场工作人员甚至有专门统一的服装:一般工作人员是浅蓝色T恤、而井下作业人员则一律头戴安全头盔、身穿深蓝色工作服。

有人说,这是南京50年以来阵容最大的一次考古,记者对此深信不疑。

热气腾腾的现场

现场的“热气腾腾”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这里说的热,是真正意义上的热,在记者待在大棚内的20分钟里,感受到大棚内的温度至少有50多摄氏度。由于大棚四周几乎完全封闭,顶棚又为全钢结构,使得被太阳炙烤的室内现场,犹如一个超大的烤箱,50多号人在里面挥汗如雨。不过,最热的还应当是头戴安全帽进行井下作业的人员。

现场,几块冰块引起了记者注意,不过这并非为工作人员准备的,而是为了降低文物的出土温度。几个井下工作人员上来后,被特批可以用冰水拧把毛巾,年轻的考古队员仿佛得到了解脱,一个个笑得很灿烂。

没一会儿,他们再次下井,在井下作业最大的工作量并非提取物品,而是绘图、照相、贴标签等细碎活儿。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