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人文视角反思金融危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早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有观点认为,眼下这场金融危机,与其说是美国高负债的经济增长模式出了差错,不如说是美国人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念的危机。有人甚至预言,崇尚消费、信用至上的时代即将走向终结。这一点我不同意。
我们不妨追溯一下现代金融借贷的渊源,并提出如下追问:人们究竟为何要透支明天?又为何会把自己未来可能会获得,也可能获得不了的钱视作既得财富,在当下就畅快地消费起来,并愿意为此背上债务呢?其实,一个最根本的恐惧在于,现实中,我们那些按照古老、传统的信念积累起来的财富,正时刻暴露于一种不确定性中。于是,借贷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人们为避免所持货币购买力下降的必然选择。在繁荣年代,金融资本运作的高效率增强了美国整体经济实力,也给予美国人一种敢于消费明天的信心。但真正让他们形成现有生活方式的,并不是理念,而是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运作方式。

人们总是愿意相信,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生活的起点。但是,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只要人们继续生活在这个金融资本的逻辑中,生活方式就不会有根本改变。一旦经济寒冬过去,只要资本增值的发动机还在正常运转,金融资本的逐利行为、人们的借贷消费仍将继续。

要想真正从眼下这场危机中走出,还得从现代金融学的内在逻辑起点上寻找症结、寻求根本变革。现代金融学的根本症结在于,它把人类的未来看成了一个可以通过知识预先推测、谋划的对象,一种可以在逻辑上给定的对象,然后通过精密折算,把未来放到今天的市场上进行买卖。但未来并不是知识的对象。对未来的筹划,更不是对未来的预知。未来是希望和恐惧的对象,是在人的生命实践中,在命运的决断中展开的。而当代金融学恰恰把人的经济活动与人的生命实践分离开来,视其为纯粹的逻辑过程。这固然是使它成为一门科学的前提,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把金融的逻辑看成是生活的真实基础。作者系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本文摘自《解放日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