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徐德亮:相声现在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方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这两年相声火,主要火在传统相声的回归上。虽然演员们在表演时增加了很多时尚元素,但老相声的结构和内容都没有变。可传统相声一共就有几百段,这些宝藏就是相声的“龙脉”,但现在几乎已经被挖得干干净净。相声已经透支了。电视上反复播的是这些,剧场里反复演的还是这些。虽然说精品让人百听不厌,但又有几段相声真能称为精品呢,年轻演员又有多少能把精品在舞台上还原成精品呢? 
  相声的新节目一直是这个行业发展得好的前提,是这个行业中人安身立命的前提,是这个行业产生大师的前提。所有大师都是说新节目,说属于自己的新节目才成为大师的,只说传统的不可能获得很高的成就,这在所有领域都是真理。当然,大师们的新节目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成为传统节目。这些节目用来学习、打基本功都是很好的,但肯定不足以再产生新的大师。
  而且相声的新节目与电影小说都不一样,相声作品是常改常新,一个作品如果经过十个不同演员的加工,那它一定会成为精品保留下来。现在有很多新节目,都是为上电视创作的,而上电视的相声和小剧场相声显然不同,利用五分钟说一个事和利用三十分钟说一个事,哪种更细致更精彩更出人物是可想而知的。创作者想的都是如何能通过审查,如何给领掌的人留“节骨眼儿”,这种节目在小剧场里怎么能受欢迎呢。
  相声演员早先是露天演出,从进剧场那天起,和剧场就是“分成儿”的合作方式,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演员不用出成本——相声演员就是普通艺人,家无余财,你让他们按投资式的承包剧场来演出确实有困难。当年有批人在北京各个小剧场演出,都是如此。就卖一张票,那就跟前台分一张票的钱,挣得少,但赔不了,所以就能干下去。但现在相声火了,所有的剧场都要求付场租了,小剧场三千五千,大剧场两万三万。没名儿的演员拿不出来,有名的演员就不费这劲了——人家直接走穴多好。
  而且由于操做和包装,以及历史遗留的问题,相声的票价普遍大幅度低于话剧等。目前北京的相声演出,小剧场或茶馆,二十块钱一票几乎成了行规旧律,而一般舞台演出,最低的票价也要在八十到一百左右。
  但如果按舞台剧的包装运作,相声进入大剧场,卖几百块一张票,又会因其形式简单,艺术性或者说艺术表现力不强,而只被小部分观众认可。更何况舞台剧主打的是“剧”本身,一个品牌的剧可以没有明星大腕来演;但相声主打的一定是明星本身,在小剧场里培养出来的相声新星们在大剧场里也有叫座能力的,又有几人呢?
  说实话,我有意放弃了最该说的演员一块儿,而更多的要说最不该说的观众这一块儿。这是因为我有意站在更全局的视角上说明一些问题,我不怕挨骂,只希望把问题说清楚。
  在其他的艺术形式中(如电影、京剧),骨灰级的资深观众,几乎可以约等于固定观众群。但在相声,以至于京剧、评剧这种传统艺术上,这个约等于号就几乎不成立。因为它们的形式太简单,以至于观众可以随时介入——随便找个人就有说上一段笑话和唱上两口京剧的可能——越是资深的观众,越是“票友”,越认为自己懂,就越觉得演员差劲、剧目平庸、票价太贵。而且他们轻而易举地能在网上找到盗版或以前的出版物,有免费的,自然就不必去看收费的。
  相声最近三四年的火爆似乎表明,相声市场进一步打开了,但这归根结底,只是相声远离人民群众太长时间了,更多的是带来了一种新鲜感而非艺术性,另外太多“一般观众”进入剧场,虽然一段时间之内,会是场场爆满,但相声本身的艺术规律,规定了它不会在短期内变出更多的好作品和新鲜的艺术手法、推出更成熟的艺术家或明星。
  所以,所谓“一般观众”,无非是三种结局,一种是那些追潮流、追明星,被电视铺天盖地的报道忽悠来的观众,当潮流不再是潮流,明星已经过气的时候,相声当然会被他们抛于脑后。另一种是,“一般观众”变成了“资深观众”,如上所述,他们基本上不会再进剧场。第三种就是变成某些演员的粉丝,这些人追捧的是某些个体,和整个相声艺术无关。
  为了把观众留住,于是,很多演员只能多说脏口荤口。相声本来是幽默的艺术,有一点儿俗是难免的,但相声毕竟是有别于“洗浴二人转”的。可是现在造成了这样的情况,很多年轻观众追捧的相声,大多“洗浴二人转”式的相声,固然相声不是思想教育,但就算相声不能让人学好,总不能让人学坏吧。“洗浴二人转”式的相声大行其道,拉来了很多新的观众,但同时排斥了更多观众。
  这样,相声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来小剧场听相声的,都是来听擦边球的;于是擦边球越来越多,于是不爱听擦边球的人永远不进剧场,于是小剧场相声日趋低下。
  如果最大众的相声变成了小众艺术,那将无比悲哀。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