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地宫舍利函比床头柜还大 吊块青石板用半小时(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好不容易“混”进去又被轰出来

    午夜12点,南京一片宁静,但大报恩寺地宫考古现场却繁忙如旧。

    出了中华门城堡,远远就能看见大报恩寺地宫考古现场的灯光,记者驱车快速来到现场。和白天相比,地宫100米外防守的警察没有了。于是,记者直接进入了地宫大棚外的围挡门口。这里,警察和几个保安还是很兢兢业业地守护着。

    怎么才能进入地宫现场呢?记者把相关证件挂在胸口。果然,顺利地进入了地宫核心考古区域。

    大棚内两台大电风扇呼呼地吹着,但依然非常燥热,还有蚊子经常光顾。而用木板铺起的L形栈道上,用来冷却的冰块漂浮在蓝色的塑料筐内,考古专家们井然有序地忙碌着:两个头戴白色安全帽、手戴医用手套、脚穿胶鞋的考古人员正在“井”底工作;而在他们头上,就是纵横交错的木支架撑着“井壁”,防止坍塌;井口上面也有很多专家严阵以待……不过,仅仅进去几分钟,一位眼尖的女士发现记者穿的不是考古队的衣服,而且证件和现场的工作证不太一样,记者就被很多人“轰”了出来。

    吊块青石板花费半小时

    虽然被赶出现场,但通过围挡,记者透过缝隙依然可以看到考古现场的一些动静。

    昨天凌晨2点多,地宫突然热闹起来,“又是一块青石板!”考古人员把铁函取出来后,又在下面发现了一块青石板。

    基于起吊前面几块青石板的经验,有人找出了铁链、粗绳,把青石板牢牢固定,然后通过“井口”的定滑轮把青石板慢慢“吊”上来——这块青石板足足有10厘米厚、1米左右长。记者发现,吊个青石板,考古专家们足足花费了半小时。

    地宫考古进入“整修”状态

    昨天上午,记者再次来到地宫,发现考古人员已经撤离。听现场人士介绍,发现的宝贝都已经被运回南京市博物馆了。大棚内搭起了临时帐篷,井口上的红色定滑轮也不见了……

    “地宫又塌方了。现在要对现场进行再加固,做到足够安全后,继续对地宫进行清理。”目前,地宫发掘已经深入到了地下6米,由于这个地宫四周都是泥土,没有用砖进行加固,导致了地宫四周泥土的松动。

    据了解,地宫发掘也将休息两天左右,用于整修地宫以及考古专家们的休憩。(快报记者胡玉梅施向辉实习生张静)

    -阅读历史

    大报恩寺旧址上曾经有4座寺庙

    在历史上,大报恩寺所在的长干里,不但佛寺屡毁屡建,而且与佛祖舍利有不解之缘。

    早在公元248年,印度高僧康僧在孙权的帮助下,建了阿育王塔,并将佛祖真身舍利供奉其中。

    建初寺

    大报恩寺旧址上最早的寺庙是建初寺。

    长干寺

    东晋孝武帝时,毁于叛乱的建初寺得到重建,更名为长干寺。

    长干寺历东晋、刘宋、萧齐,直到梁武帝时续有建设,梁武帝曾三次到长干寺,或“躬亲礼拜”或“于寺设无碍大会”,或在此“发般若经”。他对长干寺的青睐,仅次于他对皇家寺庙同泰寺的重视。

    长干寺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使用石函、铁壶、银坩、金镂罂、琉璃碗等不同质地的容器盛放舍利并瘗埋于塔刹之下的佛寺。

    当时,北方僧人慧达在长干寺地下发现一只铁箱,铁箱内套着银箱,银箱内又套金箱。金箱内收藏着多枚晶莹圆润的佛祖舍利,另外还有佛祖留下的指甲和头发等物。笃信佛教的梁武帝萧衍对长干寺双塔进行改造,他将舍利分为两份,每份都用金罂、玉罂层层盛装,然后分别放入两座由黄金、宝石制成的七宝小塔中,最外层用石函封固。这两个石函连同各种宝物分别放入两座塔的地宫之中。

    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可政和尚于终南山得唐三藏玄奘大师的顶骨舍利,在长干寺建塔瘗藏;宋天禧二年,宋真宗下诏整修长干寺,并新建了9层佛塔,赐名为“圣感舍利塔”,塔下建地宫,收藏传世舍利应是毋庸置疑的。

    天禧寺

    天禧二年(1018年),宋真宗下诏将长干寺改称为天禧寺。元代,忽必烈诏改天禧寺为“元兴慈恩旌忠教寺”,元末寺毁于兵火。

    报恩寺

    明永乐初年,天禧寺改名为报恩寺。1408年,一个和尚为泄私愤将报恩寺的寺庙烧掉了。

    永乐十年,朱棣决心重建报恩寺,不仅决定重建,而且要扩大规模。他下了一道诏书,要求重建的报恩寺按照皇家的宫殿风格建筑,可以使用琉璃构建。采用的琉璃瓦在明朝非常的贵气,如明故宫、明孝陵一般。

    明代大报恩寺地宫究竟在哪里,里面藏有什么宝贝,明代的文章中都没有正式记载过。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