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刘心武:我的写作一直是种“四棵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解放周末:您最近出版了新作《飘窗》,这是您的第几部小说? 
  刘心武:《飘窗》是我第8部长篇小说,也是我20年来的第一部写实主义长篇小说。
  解放周末:很多人认为您这些年去研究《红楼梦》了,为什么又写起小说来?
  刘心武:其实我一直在写小说,本世纪以来中篇小说就有6部,还有若干短篇小说和小小说。我的写作一直是种“四棵树”,即 “小说树”、“散文随笔树”、“建筑评论树”、“《红楼梦》研究树”。只是因为上了央视《百家讲坛》,《红楼梦》研究方面的书籍畅销,响动大,把另三棵树的果实遮蔽了。 
  解放周末:研究《红楼梦》和写小说是怎样的关系?
  刘心武:研究《红楼梦》正是为了向母语经典汲取写作营养,以便更好地写小说。
  我从 《红楼梦》里学到悲天悯人的情怀,学到对社会边缘人的关注,学到“世法平等”的眼光。当然从技巧上学到的更多,曹雪芹写妙玉饮茶栊翠庵那段情节,仅用1500多字,通过她几次开口说话,就让这个人物跃然纸上。我在《飘窗》中也尽量使叙述简约生动,有时也只通过对话把人物勾勒出来。
  解放周末:《飘窗》的写作有没有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
  刘心武:也是有的。陀斯妥耶夫斯基对灵魂的无情拷问,海明威在叙述上的克制,丹·布朗的悬念设置,库切的超政治的人性探索等,对我都有所影响。
  解放周末:有人认为 《飘窗》写得很“潮”,不像72岁的人写的,您怎么看?
  刘心武:确实,整个文本有充沛的时代气息。说不像72岁的人写的,我觉得是表扬我。但在整体叙事上,我学曹雪芹,使用了烟云模糊法,也就是说,这部小说就是一个大悬念套着小悬念的故事,不先验地设定主题,读者只要觉得抓人,读来顺畅有趣,读完自己去体味,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解放周末:有人认为《飘窗》里的薛去疾有您自己的影子,是这样吗?
  刘心武:薛去疾这个人物,跟我的区别太大了,但他那种原来以为庙堂污浊江湖清澈的想法,在经历过世态人心的历练后,有所憬悟,这种心路历程我自己确实是有过的。
  解放周末:《飘窗》的结局令许多读者出乎意料。
  刘心武:其实小说的结局是留有悬念的。有位读者跟我说,这样的写法是在表达启蒙困境,就是西方的古典人文思想似乎并不能用来支撑当下许多中国人的心灵,那么,应该如何构筑更坚实的心灵支柱?这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记者 吕林荫,《飘窗》,刘心武著,漓江出版社出版)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