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于丹:《论语》是怎样熬成“鸡汤”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闻午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从易中天到于丹,当知识分子遭遇大众传媒———百家讲坛上演了一出出折子戏,制造了不折不扣的文化奇观,这也是大众传媒良性介入观念与思想传播的成功案例……可以说这锅用《论语》熬成的“心灵鸡汤”实现了知识生产者、大众传媒、出版业、受众等各个层面的多赢。 

  文化奇观 

  11月26日下午,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携新书《<论语>心得》在中关村图书大厦签售,当天签售新书近1.3万册。此次新书的首印数量为60万册,超过了之前百家讲坛的另一位主讲人易中天《品三国》的55万册印数。 

  当天等待签名的队伍从五楼排到了一楼,又在广场转了六圈,造成海淀桥拥堵,出租车司机还以为中关村出什么事了。 

  早上五点半,一个来自新疆的老大爷就到了图书大厦,六点的时候就已经聚集了很多人。从三岁孩子到八十岁老人,从民工到教师,各个年龄职业的人都有。他们中有的是坐飞机火车从外地赶来的,有的是受家人、朋友之托过来的,有的读者还给于丹带了礼物。 

  “很震撼!”于丹说。从电梯到签售室,面对等待了很久的读者,她是鞠着躬进去的。“远远超出了百家讲坛策划之初对受众的预期,百家讲坛给我的尺度是面对十五岁左右的中学生。” 

  排在第一位的新疆大爷说:“老师,谢谢你把中国的孔子找回来了。” 

  “我没有能力真的把孔子找回来,但中国人一直有找孔子的心。他们不是冲我来的,他们是出于对圣贤和自己心灵的尊敬,甚至就是为了中国人血脉中的根、现代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保留的简单的准则和朴素的真理而来的,我只是一个载体。”于丹说,“我不赞成有人说百家讲坛推出了一批学术明星,我们不是明星,这也不是追星现象,是对文化和生命的尊重。” 

  熬成“鸡汤” 

  研究论语的学者很多,百家讲坛为什么选中了于丹? 

  今年4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制片人研讨会上,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遇到了老朋友于丹。他们一起吃饭聊天时,万卫表示准备在百家讲坛上推出古代经典《论语》,于丹听了特别兴奋,一口气说了很多对这个节目的看法和设想。经过这次谈话,万卫了解到于丹原来还有很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于是,他决定让于丹担任这个节目的策划,于丹爽快地答应了。“现代人需要经典的解读,但一定要用现代的视角。我们对《论语》的定位是:大众的《论语》,要有活力的老师,讲给现代人听,而不是之乎者也的传统讲法。”万卫说,“请大学老 

  师讲课与大学的课堂教学完全不同,主要是受众不同,大学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而普通的电视观众不一定有。我们对百家讲坛栏目的受众定位是初中文化水平的人,甚至更低一点。” 

  5月,万卫和栏目组的人经过比较,最后决定让于丹来讲。于丹推辞不下,只好答应“试一试”。 

  于是,7月暑假开始试讲,9月录制完成,10月黄金周隆重推出,于丹的《论语》一炮打响。她旁征博引,活泼通 

  俗,把自己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中的故事也放了进去,语言精准简洁,直指心灵,被网友称作“心灵鸡汤”。这正是这个节目策划之初要达到的效果。 

  不过这个结果 

  还是有点出乎她的意料,“我没想过和任何人比,只是想要用体验的方式和大众沟通,只是想对得起这个平台和观众。” 

  “总体来说是好事” 

  百家讲坛创造的文化奇观,引起了关注,也引来了批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批评说:“她没讲出孔子是什么人,说教味宣传味太浓,什么和平崛起、幸福指数、净化社会风气、人与人间的和谐,对原文没有解释,没新见。” 

  “百家讲坛的定位是专家和学者走向大众的桥梁。我们的任务就是桥梁。”万卫表示,“做这个栏目首先考虑的是什么平台,我们是大众传播平台,大众放在第一位,受众对象并不是学者,我们只是争取学者能接受,不能有硬伤。”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苗棣认为,这种形式本身没有问题,有益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通俗的形式符合大众传媒和观众的关系,只要把握内容正确这个尺度。 

  “总体来说是好事。它的火爆不会影响学术自身的发展和纯洁。至于有些人因此出了名,超出了学者的知名度,也是现代传媒的作用,是正常的。”苗棣说。 

  近期回国的旅美学者李泽厚对百家讲坛的栏目持肯定态度,“学者受欢迎不是坏事,只要不是不负责任的胡编乱造。”他分析火爆的原因是“(电视上)没有别的可看的”。他同时还提醒说:“票房价值不等于真正的价值,不要迎合观众的趣味,而是要让观众有提高,要有自己的观点,让观众获得知识并有所体悟,而不是靠小噱头小趣味。” 

  于丹对各种争论的声音,心态平和。她说:“各种争鸣都是有道理的,《论语》可以从太多的角度进行解读,我讲的论语,不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术,也不是被后人顶礼膜拜的儒教,也不是被学者皓首穷经钻研的儒学,也不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只关乎个人的修养,是中国人提升自己幸福感的一个参照系。” 

  当知识分子遭遇大众传媒 

  知识分子通过大众传媒面向普通民众并不是百家讲坛的首创。 

  1978年1月至4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播放了十五集电视系列节目《思想家》,请十五位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如马尔库塞、乔姆斯基等到节目中座谈,直接面对非专业的、缺少哲学知识背景的观众。这种在电视节目中进行哲学对话的形式,十分新颖,很受欢迎。 

  十年前,余秋雨以他的文化散文红遍中国,并因频频在媒体上露面遭到抨击。知识分子应该安守本分,还是走出书斋走向大众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知识分子关在书斋里两耳不闻窗外事,或者对社会公共事务比较关心,都是可以的。知识分子多元发展是社会的需要。”李泽厚认为。 

  “知识分子的行为和职能不是一个层面的,知识分子需要把一些思想传给后世做经典研究,但也有些东西适合让大众去懂得和了解。”于丹说,“学术应该以作用于社会作为一个评估标准。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有行动的传统,孔子一生就是周游列国,教学生,因为他周游列国失败了,所以才把他教学生单拎出来,实际上他做得最多的是在各国奔走,推行他的美政理想。作为知识分子有义务把知识转化为行为。” 

  于丹用她的行动实现了做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理想。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