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研究杜甫20年 张志烈称杜诗是最经典的国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近日,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古琴艺术大展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拉开帷幕。正值蓉城雨后初晴,杜甫草堂内鸟语琴鸣,中国网记者在素雅的杜甫草堂别院,采访了著名古典文献学研究专家、四川省杜甫学会会长、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志烈先生。张先生研究杜甫二十余年,在业界德高望重。一杯清茶,一杆闲烟,他向我们娓娓道出诗圣杜甫独特的精神特质及传承千古的爱国情怀。
他是文人,也是官吏,他的诗歌是一部现代启示录
杜甫虽是身处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但他又有与其他知识分子不同。杜甫因诗歌而出名,他诗歌的内容和艺术内涵是一座宝库。
“杜诗”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而对他的研究从唐代就已经开始,一千年来从未间断。他的诗歌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也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浓缩和凝聚,他的诗歌是最生动、最形象和最经典的国学。
杜甫的诗歌体现出深刻的人本关怀精神。“以人为本”是我们从杜甫诗歌中概括出来的杜甫精神,这里的“以人为本”有两个要点:第一是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情操,这是一个国家成长和发展的要素;第二,杜甫天生爱憎分明,拥有自觉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杜甫一生诗歌众多,最重要的一首是《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便出自此诗,也是他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他所期望的社会,是一个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人民安乐的社会,这也是他终身奋斗为之的理想。他的1400多首诗都贯穿了这种精神,他的精神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尽。
杜甫的山水诗歌也体现出博大仁爱的胸怀。在诗歌《枯棕》中,他用割剥过甚的枯棕形容被赋税压榨、生活潦倒的蜀中百姓。齐白石读到此诗之时,深有感触,画了著名的《枯棕图》,并在右下角配有杜诗“有同枯棕本,使我沉叹久。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四句。此画至今仍陈列在杜甫草堂之内。
杜甫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诗人,他读书破万卷,集中国优秀的诗文传承于一身,又将自己对诗文的独特理解留给后人。他之后的诗人们都受到他的影响。(图/实习生朱韫慧 文/钟明 实习生朱韫慧)
背景资料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杜甫像(4张)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是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后世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例如“三吏”“三别”等。
杜甫草堂简介
草堂大门匾额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其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