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走进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以匾言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从《论语》里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到《孝经》中“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孝道的思想由来已久且深入人心。近日笔者来到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跟随着姚远利馆长一同领略了这一方方匾额所承载的孝道文化。
谈及孝道,姚馆长把我们带到了秀才科举展厅,厅西墙正上方悬挂着一方木刻匾额,因年代久远金漆全部脱落,露出凸凹不平的木纹,只有厚重端庄的馆阁体刻字显露出官方的特征。经姚馆长介绍,才知道这方已经有500年历史的珍贵匾额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明朝孝道文化在整个中华历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原来此匾正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颁发的“圣谕六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二十四个字宛如口诀,简单易懂,其中包含了为人做事的道理。而这六条在遗留下来的不少家谱中都有记载,可见在当时成为了必须备载的金科玉律。
家是国的缩影,而国是家的放大。中国历来就有“家国相通”的观念,不乏“以孝治天下”的典范。到了康熙九年,“圣谕六言”被重新改写,并扩充到了十六条。姚馆长指着旁边的高大屏风介绍说,乾隆前期镌刻在屏风上的“圣谕十六条”能完整流传到现在尤为难得。这件屏风共八扇,高三米二六,总宽三米七四,呈淡淡的赭黄色,端庄秀美的清代馆阁体文字依然十分清晰,与那方木匾交相呼应。只见上面刻着:“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论;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课;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细读全文,深感言恳情切,实用而精炼,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姚馆长讲起它来可谓滔滔不绝,可见他对其喜爱之深。“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江西抚州的一个三进院落发现了它,这件屏风就立在穿堂之中,一边四扇,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他介绍道,为了使“圣谕十六条”更加通俗普及,到了雍正时又追加了长达万言的注解,合称《圣谕广训》。除此之外,在延续明代教化制度基础之上还专门制定了定讲期、筹讲费等宣讲条规,以推行“圣谕”的落实。每月的朔、望之日,也就是初一、十五日,知县都要亲自率领大小官员及其家眷,集中在县衙门前的圣谕亭,向百姓宣讲《圣谕广训》。故而可知,在当时像这种刻有圣谕的匾额或者屏扇一般家里不挂,大都是县衙官府设立在圣谕亭这种进行宣讲的地方。讲圣谕后来逐渐变得民间化,甚至变为了说书人的一门技艺。讲述者先念一段文言,讲几个历史故事,再说一段当地真实发生的实例,其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讲述常令听者甚为感动。
除了圣谕亭外,衙门的两侧通常还对称建有一对亭子,一座叫“申明亭”,一座叫“旌善亭”。所谓“申明”就是“申明其教化,劝善惩恶”的意思,公布一些本地的坏人坏事。而旌善亭,则在功能上与它相反,来表彰当地的善人善举。到了后来,亭中基本上采用匾额和牌坊的形式进行褒贬奖惩。姚馆长谈到:“当时匾额是国家旌表制度的一个重要形式,通过这种形式体现了皇帝对民众道德教化的一种要求。之前历代虽也有相似的道德教育,但自朱元璋起民间教化有了支撑它的制度保障,这对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意义非同小可。”
现今,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出现了断层,姚馆长也指出,“孝敬父母”这一民族核心美德淡化的问题日益突显出来,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正如古语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首先要学会孝顺敬仰自己的父母,方能推己及人。仅仅尊老爱幼,难以涵盖孝顺父母的全部内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其实这其中的核心是孝。只有明确倡导孝敬父母这一美德,才能使民族道德之树根深叶茂,繁花似锦。”短短几句话,令人感到他身上散发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人钦佩。(林丹妮)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