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曾国藩脆弱压抑虽成功不完美--专访唐浩明(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历史题材书籍受热捧:民族情感被唤醒

  记者:近年来历史题材的书籍可以说非常的火爆,您的书不说,比如易中天、柏杨啊等等,他们推出的历史小说和书籍同样受到热捧,能分析一下个中原委吗?

  唐浩明:我想,历史题材的书籍在今天如此火爆,不是偶然的原因。从深层次上来分析,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市民已经有了很强的读书愿望,喜欢通过阅读纸质的书籍感受久违的文化韵味。

  其次,我们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产生了强烈的感情。这样多的历史书籍受到欢迎,作者写得好,讲得好只是很小的一个因素。

  就我而言,看到这样的局面是相当欣慰的。

  生活中学习曾国藩:尽量夜不出门

  记者:您一直很低调地拒绝任湖南省作协主席的职位,为什么现在答应做了?太多应酬活动对您的创作有影响吗?

  唐浩明:在完成我的历史长篇小说前,我一直拒绝担任这个职务,我怕这个工作会影响了我的工作。后来,我再也无法拒绝。因为,文学成就了我的事业,也到了我该回报社会、为社会和文化事业尽义务的时候了。

  当然是有影响的,但我平常基本上还是在出版社上班,只有有活动的时候才去。我基本不出门,一个月里晚上出门最多两次。曾国藩当时在京城修炼时有12条“课程”,最后一条是:夜不出门。所谓“课程”就是对自己的要求。晚上不出去应酬,现在恐怕很难做到。我晚上主要在家里看书、写字,也看电视。

  唐浩明点评曾国藩三部曲最后一部面市,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谈他眼里的一代名臣:

  呕心沥血伏案写作,唐浩明耗费15年光阴完成《曾国藩》、《旷代逸才——杨度》及《张之洞》晚清三部曲,并一举荣获“国家图书奖”。作为《曾国藩》的作者,湖南人唐浩明称得上是为曾国藩鸣冤平反的大力倡导者。而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他称曾国藩其实并非完人。

  在唐浩明点评曾国藩三部曲最后一本书面市后,本报记者对其进行了独家专访。

  本专题采写及图片拍摄整理

  本报记者 吴波

  曾氏千余家书触动唐浩明

  唐浩明告诉记者,对于普通人而言,不可能都能达到曾国藩那样的“大成功”,但是研究曾国藩的成功之路,对于现代人拓宽视野,提升人生境界,都有很多启迪。

  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曾国藩是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华夏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他积极入世,在有限的生命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主要体现《左传》所说的立德、立功、立言。曾国藩在这三个方面都有出类拔萃的表现,因此堪称大成功。”

  上世纪80年代初,湖南着手整理地方文献,重点整理曾国藩全集。接下重任的唐浩明一头埋进1500余万字的故纸堆里,在反复阅读曾国藩1400余封家书后,他觉得曾国藩并非教科书中所写的那样“十恶不赦”。相反,唐浩明还对其产生崇敬之情。他认为,“是历史给了我重新认识曾国藩的机会,曾国藩的治军、治学、治家及为人之道,都让人敬佩。”

  唐父是“老蒋”贴身秘书

  唐浩明说,1946年,他出生于湖南省南山县的县衙门,父亲是南山县长。

  1947年初夏,唐浩明父亲奉调赴南京出任蒋介石秘书,刚落地几个月的唐浩明随全家搬进南京总统府。1949年4月南京解放,身为国民党官员的唐父迁居台湾,唐浩明却留在衡阳故乡伯父家。唐浩明感慨地说:“父子离别时我才2岁半,再见却已年近40。”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