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热点追踪:增强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凝聚力影响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近年来,我国学术理论界广泛探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涵、战略地位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等问题,取得了丰富成果。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当前主要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凝聚力、扩大文化影响力等角度对如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有益见解。 



  加快改革步伐,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文化与经济、科技等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生产力已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认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应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只有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使一大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活跃起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具备坚实基础。因此,培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文化市场主体,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内容,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学者们认为,通过改革使文化企业成为独立的产权主体;允许民营资本和其他资本逐步进入,形成多元产权结构;允许文化企业的产权自由流动,促进文化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高效利用,是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的主要着力点。


  发展新的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新的文化业态,是培育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的重要途径。学者们认为,应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更新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与策划理念,在融合其他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打造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业态;构建产业价值链,实现资源整合和合理配置,大力推动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和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与并购扩张,拓展市场空间和发展空间,促进新兴业态规模化发展。


  创新融资方式。文化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离不开强大的金融支持。学者们认为,应有效利用国家出台的金融政策,不断探索金融支持手段,创新文化企业融资方式。具体地说,政府应抓紧制定和完善规范专利权、版权等无形资产评估、质押、登记、流转和托管的管理办法,培育流转市场,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难问题。相关金融机构应制定和完善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信贷政策,丰富融资品种,开发贷款担保业务品种;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融资,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文化企业应积极与有关商业银行合作,通过组织洽谈会、推介会等形式构建文化产业项目融资平台,加大文化产业保险介入力度,降低文化产业项目运作风险。 


  培育骨干文化企业。骨干文化企业对实现资源整合、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重点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资本为纽带,推动文化企业兼并重组、资源整合。学者们认为,应在政策上继续扶持发展势头良好的骨干企业,制定文化企业上市的特殊政策,利用创业板扶持文化企业在境内、境外上市;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成立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或文化投资公司;引导其他效益良好的国有企业投资文化产业;探索打造中外合资合作的文化产业集团,引导合资企业参与国际并购。


  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是引导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学者们认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可创造多种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如龙头企业带动的发展模式、支柱产业关联配套的发展模式、文化主题公园与文化产业集聚园互动的发展模式、交易平台支撑产业集聚的发展模式、大型项目带动的集聚发展模式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产业集聚发展应洞察市场和产业集聚的特点与规律,以新业态、新市场为发展方向;所认定的园区要有核心性旗舰企业和完整而良性的产业链体系,突出特色,避免陷入低水平、同质化发展。



  弘扬主流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


  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民族文化具有整合资源、凝聚意志、形成共识、提振精神的力量,是支撑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应大力弘扬主流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


  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首先应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者们认为,应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认识和研究,同时紧密联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好通俗化、大众化工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炼,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鲜活话语和生动故事;做好“融入”和“结合”的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中;抓住重点人群,发挥党员干部、先进典型、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突出抓好青少年群体。


  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应进一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者们指出,应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和保护力度,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注意民间艺术、民间手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特别应在城市拆迁和改造中注重保护文化遗址和民族特色;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采用编写通俗读物、拍摄电视专题片、在媒体上开设专栏等形式宣传民族节庆和民俗传统,让更多的人了解、尊重、喜爱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扶持和发展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公益性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科技特别是数字、网络技术相结合,使高新技术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


  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主流价值观念和先进文化在全社会传播、在人民群众心中生根发芽,需要积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这不仅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文化凝聚力的内在需要。学者们认为,应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多提供能丰富生活、提升品位、有益身心的文化产品,多开展人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关注低收入群体和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努力向全社会提供更多免费或优惠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使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得到提升。



  深化国际交流,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何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于其是否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当今时代,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广为流传,谁就能够掌握话语权,增强影响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对外文化传播取得很大进步,但与大国的地位和形象相比还远远不够。学者们认为,应坚持“走出去”的文化战略,深化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进一步宣传中华文化。提高其他国家和民族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是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基础性工作。有学者认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的许多优秀思想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完全可以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应把中华文化的精华变成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比如,我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展现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肯定,对于推动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具有积极意义,应进一步对外推介。


  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提高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平台,也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学者指出,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我国应尊重差异、寻求共识,提供更多既容易被世界理解又充分体现我国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特性的文化产品,让世界各国进一步了解我国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感,让我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大力推动民间文化团体的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民间交往中树立亲和友善的国家形象;通过建立中外城市之间的友好关系,扩大城市之间的国际文化交流;等等。


  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是制约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文化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努力。学者们建议,应探索建立“市场运作、企业营销、政府扶持”的海外营销新机制,大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产业集团;精心打造文化产品对外贸易的特色品牌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名牌;抓好国际营销网络建设,重点扶持体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鼓励文化企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走出去”,分享产业链的高端价值;培育大型文化中介机构,形成一批经营文化产品的跨国公司,借鉴和利用国际通行的商业模式和渠道,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使我国文化产品“走出去”。


  进一步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学者们建议,应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和媒介优势,加大中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有效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等,形成覆盖广泛的强有力传播体系,多维立体地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推向国际,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作者为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