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成败萧何》:引向深层历史文化反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正当上海京剧院新编历史京剧《成败萧何》再次登上首都舞台,参加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艺术司承办的“2010年全国京剧优秀剧目展演”期间,传来该剧被评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8—2009年度重点资助剧目的消息。该剧从剧本创作、舞台呈现以及人物塑造方面,都体现出大气、精致、真挚的显著特点,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也引起了戏剧界的极大关注。

  本报理论部特别约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龚和德、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周传家、上海京剧院院长孙重亮、萧何的扮演者陈少云、编剧李莉等专家学者和主创人员共同研讨该剧在历史剧改编尤其是剧本创新和人物塑造方面的成功经验,希望能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借鉴。

  专家认为,《成败萧何》具有独特的历史纵深感,又富有鲜活的现实感。这部戏既承载着现实人生哲理,又颇具历史悲壮况味,观众随之走入历史深处,观看个体命运在历史洪流中的不甘与不堪,同时又在剧情之外对历史、人物性格进行了新的反思。

  多元主题的新探索

  传统京剧剧目的主题大多是明晰的,或惩恶,或扬善,均一目了然。而新编历史剧《成败萧何》表现的是什么主题?这个问题一时还真是很难回答。

  孙重亮说:“多年来,中国观众熟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它背后究竟有怎样的历史内涵,如何解读这句话,值得深入挖掘。”谈到《成败萧何》的主题,他说:“在这部剧里,观众可以欣赏当代海派的艺术魅力,可以感受人物在当时历史情境下的无奈,甚至可以联系当下思索人生的种种况味。对它的读解是多元的,因此它所呈现出的价值也是多元的。”如果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话,他希望对这部剧的解读,一千个观众心里会有一千个萧何。

  周传家说:“整部剧并没有明确的主题,作者是希望站在历史的高度,抛开非此即彼的创作模式,写出历史人物的真实处境。” 他认为,剧本在取信历史的前提下,很好地涉及到关于诚信、道德、国家和个体的关系等丰富的现实内涵,并非将是非对错简单的区分。

  尽管主题具有多元性,但《成败萧何》对历史主题的把握却并非放任自流,一盘散沙。正如龚和德所言,《成败萧何》的旨趣超越于单纯的政治批判和道德评价,而是将观众引向深层的历史文化反思。

  对历史故事的重新诠释

  萧何与韩信的故事流传千百年,周信芳先生主演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是麒派的经典名作,家喻户晓。新编历史剧《成败萧何》怎样对历史故事进行重新把握?

  周传家说,《成败萧何》是上海京剧院继《曹操与杨修》之后又一部具有深刻人文精神、深邃历史反思以及鲜明时代意识的成功作品。编剧巧妙地利用、开掘这一历史题材,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入情入理地演绎了韩信被杀的始末。剧本揭示出封建政权确立之后,君臣之间关系的变化,把着力点放在“败也萧何”上,最后发出“成败岂能由萧何”的悲叹。

  编剧李莉谈到自己对历史剧剧本创作的思考时说:“剧中的主要人物,皆处于历史大势的无奈中。刘邦说:不要再打仗了,希望做一个太平皇帝;吕雉说:请丞相为我母子安定乾坤;萧何说:从今往后,再不要杀伐了;韩信说:羞为自身起战祸;就连萧静云也对父亲说:若再打仗,百姓们承受不起了。虽然,每一个人物的初衷不同,却有意无意地站到了同一个基点上——经过两百多年战祸纷争煎熬的生命集体,企盼生存,企盼和合,企盼安宁。这是历史的大潮流,人心的大趋势。个体生命在这大潮流大趋势中,必定会有相应的大局限,谁也无法自觉超越。”所以,她将这段历史故事写出一种“相互粘联、相互撞击、相互撕裂、相互绞杀”的激烈来,她并非是针对某一个人物写出无奈和悲怜,而是在“滚滚滔滔的历史混沌中,揭示出丑陋、高贵、阴暗、灿烂之人性”。

  龚和德认为,悲剧的重要特点是要表现人的巨大的痛苦。“在这出戏里,痛苦最大的是‘事君王,保知己’难以‘周全’的萧何。”也有观众认为,韩信才是剧中真正的悲剧人物。而李莉则表示:“此剧并不是哪一个个体生命的悲剧,而是个体生命于历史大势中的群体局限和群体无奈。”

  注重人物性格塑造

  《成败萧何》遵循了京剧艺术的本体规律,保留了传统京剧艺术的精华,继承了京剧程式化、夸张化、载歌载舞的舞台表现形式。在这一基础上,充分发扬麒派表演风格,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创新编排全剧,收到了极好的舞台效果。尤其是该剧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努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传家认为,该剧的成功之处在于,不单纯摆出矛盾,而是树立起生动深刻的人物形象,写出人物的情感纠葛。另外,萧何的扮演者陈少云继承并发展了麒派艺术的风格和精神,使得流派的呈现和戏的内容十分吻合,相得益彰。

  如何利用麒派“探究人心”的演绎方法刻画人物性格?陈少云告诉记者:“周信芳大师所代表的麒派艺术的精髓在于其演剧精神,首先要演人物,其次再将麒派特色表演融入塑造人物当中。”考虑到京剧唱腔需接近于时代,不显陈旧,所以他细心地将唱词韵律不断雕琢,使之圆润悦耳。在人物情感表达上,他大胆借鉴话剧的表现手法,将情感融于唱腔之中,并抓住情节发展的节奏,张弛有度,令观众随人物或喜或悲,充分加强了京剧表演的感染力。


    记者  于 帆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