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魏明伦:对联文化成了没文化顺口溜 亟待申遗保护(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魏明伦:对联不是标语口号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贴对联本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之一,而今,满街满目的对联,却常常让人不忍入目。
有网友指出如今春节对联,“有不能称其为对联的,有贴错上下联的……”此外,对联的千篇一律也让人厌烦。有媒体报道,一名小学生的寒假作业是收集春联,然而家家户户的春联几乎一样,家家“招财进宝”,户户“财源广进”。
对此,素有巴蜀鬼才之称的魏明伦说:“只要有门,有建筑,大多都有对联,可是却很难找到真正的对联,满大街的都是口号、标语、对口词、顺口溜。对联是中国文化中难得的瑰宝,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但是我们把它丢掉了。”魏明伦建议把对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申报和保护。
贴对联是为了辟邪
晨报:每到春节,中国人都要贴春联,这个习俗是如何形成的?
魏明伦: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是从最初人们贴在门口辟邪的桃符、门神演变而来。中国人挂桃符从周代就有,《后汉书》中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中国的第一副真正的春联是从孟昶开始的,孟昶是五代时后蜀之主,他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应该是公认的第一副春联。不过这时候,春联一般仍旧被叫做“桃符”,直到明代才真正被称为春联,明清时代也是春联大成的时代,到了之后的民国,更是佳作辈出,名家众多。
晨报:到了现在,春联仍旧是应用最广泛的古典文学形式,是什么原因让它生命力这么强?
魏明伦:大众化。诗词是小众的,不仅仅是现在,就算是古代,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写诗词,春联则不同,每家每户都要贴,只要有门,有建筑,都有春联。而且,不仅仅是春联,开业、庆典等等各种活动都会贴对联,这让它生命力非常强盛。
满街对联“对”不起
晨报:但是也有很多人反映,现在的对联错误太多,几乎都不是对联了。
魏明伦:没错,这个问题我说过很多次了,但是没有什么效果。对联到处都有,但到处都“对”不起,这是一个巨大的反差。走在街上,商店、企业、单位、居民,门口大多都有两行汉字,但是多数不能叫做对联,你可以说它是口号、标语、指示、顺口溜、对口词、大白话、关键词……到春节,各种吉祥话夹杂在其中,就可以叫做吉祥话的口号、标语、对口词,唯独不能叫对联。并不是说这些文字不好,实际上用意都挺好,用词也不错,但是合起来并不能成为一副对联,对联有对联特定的标准和规矩,不符合这些规矩的,就不能叫做对联。
晨报:现代人一提规矩,就会联想到束缚、樊笼,这是不是打破规矩的原因?
魏明伦:我想,对联的规矩,不是束缚聪明才智的樊笼,这一点,从历史上有那么多佳作名句就可以证明。不用说整个对联,就仅仅说春联,从孟昶开始,到明清大成,再到民国时代,多少大家,多少名作遗留下来,他们也守对联的规矩,为什么能做出好对联来?

对对联必须守规矩
晨报:那么,春联究竟有什么必须遵守的规矩?
魏明伦:春联也是对联的一种,对联有两大要素,第一是对仗,比如说上下联词性要对仗,形容词要对形容词,动词要对动词,还有语法结构也要对仗,偏正结构要对偏正结构,联合结构要对联合结构,也不能乱对。其二是平仄,平仄要相反,这一点和律诗、绝句是相同的,也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当然,有些对联是白话的,要求可以松一点儿,还有一些名家或者名句也不完全符合规矩,但这都是特殊情况,不能算作是一般规律。
晨报:一定要守这些规矩吗?
魏明伦:这两大条件是构成对联的要素,它是游戏规则,没有这两大要素,就不能称之为对联,你可以叫做口号、标语之类的都行,但要作对联,就一定要有。这就好比跳芭蕾就要踮着脚,踢足球不能用手,打篮球不能用脚一样,你要用手,就不要踢足球,去打篮球好了。再简单一点,穿衣服有反正,唱歌唱戏要有腔调,现在的问题是全国人民在对联上都没了规矩,就好像穿衣服都颠倒正反,唱戏都荒腔走板。对于对联来说,不“对”如何能叫对联,而且,对联的规矩,也是它“美”的方面之一。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