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李光荣]论哈尼族神话的优美(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一 
  
居住在云南南部及祖国西南邻国一带的哈尼族,尽管有人认为“他们是地地道道的云南红河流域土著居民”(注:孙官生《从传说与历史看哈尼族族源》,《哈尼族研究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但哈尼族大量的民间文学、民间“亡灵返祖”路线和地点、民间普遍存在的“北方情结”(注:见另文《哈尼族的“北方情结”》。)等表明,哈尼族是北来民族(注:关于哈尼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有不同说法。近来主要有孙官生的土著说,毛佑全等的的北来说,史军超的二元说三种观点。史学界倾向于北来说。)。他们的祖先生活在遥远的北方,属氐羌族群,居住在青藏高原。据汉文史籍记载,公元前三世纪时,一部分羌人逐渐往南迁移,进入四川西南部,《尚书·禹贡》所载的“和夷”,可能是哈尼族先民的名称。他们居住在大渡河畔,属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后来,逐渐南移到安宁河流域,这大约就是哈尼族迁徙史诗和传说中说的“努马阿美”地方。这时,母系社会开始向父系社会过渡。大约相当于秦汉时期,“和夷”继续南迁,进入云南,主要部分居住于今滇西洱海之滨,复又迁到“谷哈”地方即今滇池畔。由于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明确,父系制逐步取代母系制。至汉晋之时,出现了“父子连名制”,标志着父系社会的建立。在滇中居数百年,隋唐时,哈尼族再往南迁,在“石七”(今石屏县)稍事停留,渡红河进入哀牢山区,定居至今。此间,哈尼族人口得到迅速发展,内部分化加剧,分化出来的人继续往南开发,占居了云南边境地区,有的甚至越过国界进入外国,最远的到达泰国。(注:关于哈尼族历史情形,请参看民族出版社《哈尼族》,云南人民出版社《哈尼族简史》等书。)有的学者根据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和有关资料画出一条哈尼族的迁徙路线——“由青海省扎陵湖、鄂陵湖,到巴颜喀拉山口两河源出地区,到青海、川西北高原榫合部,再南下雅江、安宁河流域,而后西向迳入洱海滨岸,又向东抵滇池岸盆地,折西南渡红河,进入哀牢山下段地区”。(注:史军超《民族的史诗——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刍议》,《云南文史论丛》,1987年第3期。) 


    我之所以从哈尼族的历史和迁徙路线谈起,是想说明哈尼族神话产生的历史背景。试想,从青藏高原到川西高原再到云南高原,距离多么遥远、道路多么险峻。从考古获得的大量资料来分析,这一路的崇山峻岭中峭壁挺立、深谷遍布,上有冰天雪地,下有飞流急湍,莽莽森林中猛禽怪兽无数,艰难险阻不计,身在旅途,随时都可能遇上灭顶之灾。《贝玛吃了文字》可以看作与自然逆境战斗的形象记录—— 手持字书的贝玛走到河中间时,三个波浪神来与他争夺字书。为了腾出手来跟波浪神战斗,贝玛用嘴咬住字书。打到第8架时,贝玛力不从心。波浪神的手将够着字书。贝玛急,“咕噜”一声把字书吃进肚里——虽然字书没被夺走,可哈尼从此失去了文字。(注:《先祖的脚印》第二节,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下文所引神话,不注明出处的均出于此书。) 

  
    这里的波浪神即是无数敌人的一个典型代表。据史军超说,哈尼族神话中各式恶神和精灵就是自然环境给哈尼造成的威胁的思想反映。(注:见《哈尼族文化精神论》,李子贤、李斯博主编《首届哈尼族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6年1月第1版,云南民族出版社。)我们要明确的是,哈尼先民以氏族公社时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能力去面对这样险恶的环境,会经过多少惊心动魄的战斗,需要怎样的勇气和代价,才能克敌制胜!并且还要明确,这种迁徙是扶老携幼、背粮赶畜的举族大迁徙,其困难更增数等。尽管如此,哈尼先民表现出难以比拟的勇猛顽强精神,通过几十代人历经数百年的奋斗,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学,通常都与崇高相联,就像藏、彝等民族的神话故事那样。但哈尼族的神话故事却不如此。在《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哈尼族神话传说故事》、《哈尼族民间故事》等书中,除《补天的兄妹俩》(又名《兄妹补天》)、《阿扎》、《尝新先喂狗》、《英雄玛麦》等少数几篇外,绝大多数都呈现出优美形态。这是为什么呢?我以为,仅此一点,哈尼族神话也值得我们研究。 
  

    二 
  

    我曾在《论哈尼族神话的崇高美》(注:载《民族文学研究》1994年第1期。)(与宣淑君合作)中说:“哈尼族最初的神话和传说是呈崇高形态的”,“哈尼族有了相对安定的生活,并且生活在山青水秀、衣食富足的地方之后”,神话和传说的崇高形态开始逐渐向优美转化,“这个时间大约在公元十世纪前后,即哈尼族开始在六诏山和哀牢山区建立封建领主制度之时。”我现在仍持此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根据这个观点,我认为哀牢山区、红河岸边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哈尼人创造的稻作文化是哈尼神话由崇高转向优美的基础条件。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部,哈尼神话在流传中的变异性原则支配下,经过数十代传承者的修改润饰,必然打上了哀牢山的优美印记。 


    自然环境不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决定因素,但却是一个重要因素,“它与一个民族的文化有着非常明显和直接的联系”(注:秦家华《哈尼文化与自然生态》,见《哈尼族文化精神论》,李子贤、李斯博主编《首届哈尼族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6年1月第1版,云南民族出版社。)。要是你站在哀牢山上,观看哈尼族的生活环境,对哈尼族神话以优美为特征就不会感到奇怪了。哈尼族村寨一般建在山腰缓坡地带,山顶森林覆盖,山脚河水涣涣,而山中间,层层梯田依山而造,形成秀丽奇绝的人文景观。走近村寨,你会发现,精巧玲珑的蘑菇房透露着灵秀,村后郁郁葱葱的“神林”又隐藏着几分神秘。明代诗人杨升庵赞美道:“天气浑如三月里,花枝不断四时春。”(注:转引自《哈尼族》,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3页。)在哈尼幽静、美丽的山上,那树、那水、那雾、那田,那花无不给人世外仙境的感觉。许多学者都认为,“在争取天时、地利并与大自然协调相处方面,没有任何集团能胜过哈尼族的”(注:毛佑全《哈尼族文化初探》,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第3页。)。这种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精神又源于哈尼族的传统文化。面对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哈尼先民幻想出自然的主宰来,他们认为万物都有灵魂。而人和万物的灵魂又都由天神主管着,人必须在天神所给予的范围内活动,与大自然协调相处,才能得到天种的保护,满足丰衣足食、人丁兴旺的愿望。所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哈尼族的文化共识。哈尼族世代山居,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做到善待自然、保护自然,这样,才有今天哈尼山寨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象相融同构的优美奇观。 


    吮吸这种文化乳汁成长起来的文学,自然跟它的生活母体协调一致了。哈尼族当代作家虽然几乎都在山寨以外的城市从事创作,但他们的作品绝大多数仍然渗透着哀牢山的优美格调是极好的例证。但我这里所说的也许是从哈尼族祖先那里流传下来的神话,其产生背景与今天原哀牢山风貌相反,为什么也是优美形态呢?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神话是80年代才收集整理的神话。这些故事的讲述者当然是土生土长的哈尼人,整理者也主要是哈尼人,他们虽然和当代哈尼作家一样生活在城里,但和他们一样保持着哀牢山的文化和性格特征。另外,我们还必须看到,这些故事不知在哀牢山流传了多少年,有的就产生于哀牢山,它们必然打上哀牢山的印迹。
 

    在哈尼族神话中,人和自然协调相处的情形无处不在。《动植物的家谱》、《塔婆取种》说人和动物源出一母,《人鬼分家》说人和鬼原先也是亲兄弟。植物是人从天神那里取来为己所用的,它们也有神灵,人必须和他们友好相处。在这类神话故事里,人和自然万物不是处于对立状态,而是处于和谐友好的关系中。这样的故事无论如何激不起人的崇高感,它给人的是轻柔、婉转、和谐等属于优美审美的感受。 

  
三 
   

    和谐特征不仅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还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哈尼族是一个和平友善的民族。他们与人相处讲究尊重、谦让,追求平等、和睦、友好的关系,简言之,即和谐。“和谐是优美区别于美的其他形态的基本美学特征”(注:徐之梦等著《美与审美》,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第154页。),这是美学界的共识。王朝闻说:“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于展示客体与主体在实践中经由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注: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第50页。)哈尼族作为一个以和谐为生活准则的民族,其文学作品自然也以和谐—优美为美学特征了。因为“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的都是血”。(注:鲁迅《而已集·革命文学》。) 


   《兄妹传人(一)》、《葫芦出人种》都说我国各民族都是同一母亲生出来的。用血缘关系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哈尼族的一贯思维方式。这种观念又基于哈尼族家庭的和睦关系这一事实上。他们把家庭关系推及社会,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处世原则:团结互爱。村里哪家有事,全村都会自觉地去帮忙,因为那是自己的事。推而广之,和一母所生的其他民族也应和睦相处。如果发生了争执,哈尼族主张以退让保持和气,哪怕让出自己的家园也在所不惜:“我们还是搬吧,/离开阿撮居住的地方;/和和气气地来和和气气地走,/不要把眯细的眼睛变成睁大的眼睛!/喜喜欢欢地来喜喜欢欢地去,/不要用抬酒碗的手去抬弓箭棍棒!”(注: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编《哈尼阿培聪坡坡》,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22页。)哈尼族就是这样与人相处的。所以他们的迁徙并不是抢夺别人的家园,而是去开垦新的土地。翻开《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见不到一处关于哈尼族对异族不义行为的记录。 


    怎样才能与人和睦相处呢?要懂规矩和礼节。在哈尼族神灵世界里,众神各司其职,互不相犯,从不错乱。为什么?天神俄玛生儿女时,首先生了“规矩”和“礼节”,然后才生其他神,所以神都懂得规矩和礼节。(注:《神和人的家谱》,《先祖的脚印》第二节,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下文所引神话,不注明出处的均出于此书。),在哈尼族看来,人类世界也应象神灵世界那样各安其分,协调相处。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