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民营出版的一个突破口:学会把书当成鞋来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从8年前十几万元的注册资金,到去年3.7亿元、今年有望达5亿元的销售码洋,磨铁图书有限公司短短几年内呈现跳跃式的增长。在上周五举行的2009光华龙腾奖——第四届中国创意产业年度大奖颁奖典礼上,该公司一举夺得四个奖项,其中,创始人沈浩波获得2009中国创意产业领军人物奖。这也是民营出版公司首次获得光华龙腾大奖。 
  按读者需求生产图书
  沈浩波在大学时代是一个先锋派诗人,毕业后曾任职一家报社的图书记者。2001年辞职后,他借了十几万元注册了磨铁文化,进军出版界。但最初并不顺利,收益不与辛苦程度成正比,出版的书根本卖不出去,借来的钱不到半年就赔光了。沈浩波回忆说:“当时就是文人心态,没有调查过市场,对市场的需求并不了解,自己想当然地策划出一些书。”
  痛定思痛之后,沈浩波总结,只有读者需求的产品才有市场,永远不能凭自己的喜好去做书。正是这种按消费者需求生产的思路,让他们当年推出的《北京娃娃》初次获得市场成功。该书主打80后青春叛逆概念,符合当时青少年读者的需求。最让沈浩波得意的是发掘出《明朝那些事儿》,到目前为止,该系列已经出了5本,销量近300万册。
  时间回到2006年年初。沈浩波在天涯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名叫《明朝那些事儿》,用通俗小说的笔法写明朝历史。他立刻被吸引住了,第二天就飞往广东去见作者当年明月。他说:“作者文风平易近人、幽默风趣,让历史与读者没有隔膜,最重要的是,作者用内心体验历史,再用心灵写史。”他回忆,当时这种写法被专家压制,但得到普通读者高度推崇,点击率很高,公司迅速决定推出该书。
  现在《明朝那些事儿》还得到了不少历史学家的认可。沈浩波这样谈自己的心得:“社会整体风气肯定是趋向保守的,新事物刚出来不会马上被接受,但要发现其中的潜力,看到读者的潜在需求。”
  以作者个性带动营销
  在国内出版界,磨铁总能领风气之先,还率先发掘推出过80后青春小说《草样年华》、玄幻武侠小说《诛仙》、悬疑小说《盗墓笔记》。这些作者当初也并没有名气,但磨铁善于把作者的个性进行包装、推广,制造争议,以作者个性带动营销。
  最有代表性的当算是当年明月、袁腾飞。沈浩波对当年明月进行了包装,作者被称为“草根写史第一人”、“通俗写史第一人”,平面媒体进行了大篇幅报道,不少电视台也找当年明月做访谈,他的知名度迅速蹿升。书当然不愁没人买。进入2009年,袁腾飞的视频在网上火了起来,被称为“世上最牛的历史老师”。这些视频也是磨铁图书发到网上去的,引得火爆点击率。由沈浩波一手策划、袁腾飞讲课内容整理成的新书《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随即也受到读者追捧。但对袁腾飞的炒作过头也招致不少批评,给磨铁带来一次教训。
  “展现出作者的个性,会更容易吸引读者,我们可以借鉴娱乐营销。”沈浩波补充,但要注意把握分寸,作家不是艺人,不要搞八卦绯闻,要围绕其个性特点来做推广,否则就会弄巧成拙。
  最大瓶颈是中小书店少
  沈浩波直言,国内图书出版在商业理念上还挺原始的,很多批发商就跟搬运工差不多,根本不懂营销。“我们要向卖鞋、卖家电的连锁店学习,人家的营销经验要丰富一百倍,我们也要学会把书当成鞋来卖。”
  磨铁预计今年的码洋能达5亿元,这对于一个成立仅8年的图书公司来说,已然是一个奇迹。也正因此,去年磨铁获得5000万元风险投资,开始向规模化方向发展,还先后签约了近60位畅销书作家。从最早的二人手工作坊,变成如今一支300多人的团队。
  不过,要想真正实现像美国书业那样规模化,沈浩波认为,最大的瓶颈有两个:一是国内书店太少,另一个是盗版猖獗。“现在书价太低,利润太薄,书店开不起。关心中小书店是当务之急,销售渠道不通畅,我们做书也没地方卖。”他希望,国家应该扶持终端,鼓励开书店,同时打击盗版。只有这样,国内出版商才能真正实现规模化。
  本报记者 周南焱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