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新功夫剧”超越“梦幻武侠剧”(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其实,金庸小说所隶属的武侠小说,在整个五四新文化发展的大潮流中,多数时间是被遏制的。包括鸳鸯蝴蝶派小说、黑幕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在内的民国旧派小说,在“五四文学革命”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文化环境中,是作为一股小说创作、文学思潮、文化思想的逆流存在的。其中的武侠小说,继承明清侠义小说而模仿因袭聚为狂潮。流传最广的《江湖奇侠传》和《血滴子》,情节倒也相当曲折离奇,彰侠义、惩顽恶的幌子倒也投合人心、取媚于读者,然而,这些文化垃圾用个人恩怨掩盖社会矛盾,还宣传迷信、因果报应和形形色色的封建观念,对人们的心灵却是极为有害的。鄙视这样的武侠小说,否定这一类的文化垃圾,将它作为旧文学一并打倒,这正如毛泽东所说,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伟大的功劳”之一。“五四文学革命”以后,20世纪30年代直到1949年以后,新文学阵营对武侠小说的批判和抑制一直没有停止。文公直的《碧血丹心大侠传》,向恺然的《江湖奇传》,顾明道的《荒江女侠》《海上英雄》《秋水伊人》《国难家仇》,陆士谔的《飞行剑侠》《三剑客》《红侠》《黑侠》《八大剑侠》《七剑八侠》《七剑奇》《雍正游侠传》《八剑十三侠》,张冥飞的《江湖剑客传》《正续小剑侠》《荒山奇侠》,还有还珠楼主李寿民的武侠小说,就曾被瞿秋白、郑振铎、茅盾等人严厉批评和彻底否定。当时,处在中国历史命运中光明与黑暗生死搏斗的血与火的年代,当武侠小说狂潮一般沉滓泛起的时候,凡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都是不能无动于衷的。如同瞿秋白在《吉诃德的时代》里说的,这种武侠小说是要用剑仙统治中国人的脑筋。面对这样的文化灾难,瞿秋白指出,武侠小说上的飞剑和拳术始终只能够在梦里安慰安慰穷人,反动统治者利用武侠小说麻醉人民,就是让你相信,“‘济贫自有飞仙剑,尔且安心做奴才’。‘欲知后事如何’?那么‘请听来生分解’罢”!茅盾也指出,这是“封建势力对于动摇中的小市民给的一碗迷魂汤”,“暗示着小市民要解除痛苦还须仰仗不世出的英雄,而不是他们自己的力量”,茅盾还指出,武侠小说“培厚了封建思想的基础”,“非科学的神怪的武技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定命论”。  


  然而,恰恰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国内文学界,以北京大学中文系某位知名教授为中坚,站出来一个“金学”派,甚至为金庸的武侠小说加冕说:“如果说‘五四文学革命’使小说由受人轻视的‘闲书’而登上文学的神圣殿堂,那么,金庸的艺术实践又使武侠小说第一次进入文学的宫殿。这是另一场文学革命,是一场静悄悄地进行着的文学革命。”他们宣称,“在思想的深刻、独到方面,金庸小说不亚于一些新文学大师的杰出作品”。还有一位号称文化学者的人,竟然口说昏话,讲什么“中国人如果不喜欢金庸,就是神经有毛病”!  


  于是,有了金庸武侠剧的狂潮。  


  其实,金庸,还有梁羽生、古龙,甚至早些时候的郑证因、朱贞木的武侠小说,都深受还珠楼主的影响。大家知道,在民国武侠小说“北派五大家”中,最早使读者着迷,又最受评论界斥责,被称为“荒诞至极”的“荒诞怪异派”,就是号称“中国武侠小说大宗师”的还珠楼主李寿民。所谓“北派五大家”,还有“社会反讽派”白羽、“帮会技击派”郑证因、“奇情推理派”朱贞木、“悲剧侠情派”王度庐。还珠楼主一生写了“出世”和“入世”两大系列的武侠小说38部,其中归属于“蜀山剑侠”的“正传”、“前传”、“别传”、“新传”、“外传”就包含了28部。还珠楼主的代表作是《蜀山剑侠传》《蜀山剑侠后传》《青城十九侠》《云海争奇记》《兵书峡》《大漠英雄》。还珠楼主荒诞怪异的武侠小说把神话、志怪、剑仙、武侠融为一体,“出世”系列讲述正邪两派剑仙间善恶之争,还将各种剑仙神术、奇幻法宝与儒、道、释三教哲理熔于一炉,追求想象瑰丽、文笔华美,“入世”系列也提倡崇善除恶、孝友义侠,这就成就了他在中国武侠小说界的千古奇观,后世武侠作家,包括金庸在内,几乎无人可以企及。  


  就是这样一个人的这样一些武侠小说,屡屡受到新文学的批判,也是理所当然的。只不过,20世纪90年代出来美化乃至于神化金庸武侠小说的那些文人学者们始料之所不及的是,金庸武侠小说和武侠电视剧的狂潮,在我们当今文化艺术的历史长河中也只是一堆泡沫而已。这是因为,它不代表这个时代的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君不见,看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神雕侠侣》《天龙八部》《鹿鼎记》,只见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男女老幼侠士,凭着神奇的气功和特异功能,练就了叫人无法想象的一身绝技和高超武艺,拿着奇特的兵刃,天上地下,高山平地,山南海北,云遮雾罩,刀光剑影中,打打杀杀时,血流成河,惨不忍睹,敢问一声,他能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现在,中国电视剧界,也就还有那么极少极少的制片人在孤独地痴迷着金庸的武侠剧的制作,而无论是窗口播出还是观众收视,也无论是收视率标榜还是广告效应、媒体追捧,都早就热情不再了。  


  在这种情况下,都晓的“新功夫剧”《少林寺传奇》,令人耳目一新,终于成就了一次对“梦幻武侠剧”的突围和超越。  


  三 “新功夫剧”创造了新的美学价值  


  其次,“新功夫剧”新就新在,它融通传统武术与艺术创造了新的美学价值。  


  大家知道,以金庸的武侠小说改编剧为代表的武侠电视剧,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男女老幼侠士,能够凭着神奇的叫人无法想象的一身绝技和高超武艺,拿着奇特的兵刃,天上地下,高山平地,山南海北,云遮雾罩,刀光剑影中,打打杀杀,很多画面都是靠的特技制作。“新功夫剧”《少林寺传奇》的目标则是用中国武术作为动作的真正基础,特效场面几乎为零,以此将功夫剧和武侠剧分家。  


  顺便说一下,这里的中国武术也区别于唐季礼的电影及电视剧“功夫片”里的“动作”。那些动作,也是武术,但是,拳脚擒拿徒手格斗也好,腾挪跌宕刀枪刺杀也好,哪怕是飞檐走壁高空攀援,抑或海底蛟龙水上搏击,无论硬功还是轻功,都没有特定的符号意义,没有特别的武术文化积淀在其中,都是一般习武防身或者练兵强军都可以到达的境界,有些特种兵或者特警部队就都是这种“功夫”和“动作”的能手。“新功夫剧”《少林寺传奇》里的中国武术,则是一种特殊的河南嵩山少林寺的武术或者说“功夫”。  


  人们还记得,1982年,电影《少林寺》把深山名刹少林寺和少林功夫推向了世界。现在,电视剧《少林寺传奇》以少林功夫为题材将少林功夫中的金钟罩、十八罗汉阵、少林拳、少林棒、少林刀、少林剑等等耳熟能详的少林寺传统武术,一一呈现在剧中,就和武侠剧大不相同了。它不像武侠电影电视剧那样离不开威亚、弹床、特技、替身还有慢镜拍摄等常用技术,追求的是落地真打,一招一式都扎实稳健、有根有据。都晓在总结这部戏的武打风格时曾说:“我想告诉大家,功夫不是云天雾地瞎闹一气。它是修身、修心兼备的真实武术。我所用的演员大部分都是全国武术冠军,都有真材实料,他们将带着观众回归真功夫时代……就是电视剧要把真正的少林功夫展示给大家。”为了展示真功夫,《少林寺传奇》不像梦幻武侠剧那样随便用一些男男女女的大牌明星都可以花拳绣腿地飞来飞去地一番折腾,而是启用真正的武术高手扮演剧中重要角色,哪怕这些武术高手从来都没有上镜拍过电影电视剧。比如第一部《乱世英雄》,少林弟子的扮演者大部分是从全国近5届武术冠军中甄选出的青年功夫演员,由近年来在国内外各种武术大赛中获奖的青年武星担任角色。剧中,二弟子惠石展示的金刚手、少林剑等功夫让人叹服,他的扮演者李渊曾经获得北京大学生武术锦标赛剑术第一名。三师兄惠努的南拳和麒麟索功夫令人炫目,扮演者叶剑卫就读于北京体育大学,曾在全国武术比赛中取得过规定套路第一名。曾在香港和内地先后主演过十几部电影,自幼成名的谢苗饰演四弟子惠忍,他刚从首都体育学院毕业,他的罗汉拳、莲花拳打得虎虎生威,令人看得眼花缭乱。这种大量使用全国武术冠军的创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剧中人物清新的面孔和认真的态度,创造出来清新的艺术形象,受到了观众的好评。有观众表示:“这些孩子们虽然是第一次‘触电’,其精彩的表演毫不亚于明星大腕。”再比如第二部《十三棍僧救唐王》,涉及到几十种武术拳种,无论是太极八卦、鹰爪螳螂,还是刀枪剑棍、飞镖绳索,这些功夫和兵器都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国功夫。演员用了16位武术冠军。其中,除了前面说过的李渊、叶剑卫、谢苗,主演元彪是当年香港动作影坛著名的“功夫小子”,有“拼命三郎”的美名;计春华是当年电影《少林寺》中秃鹰的扮演者,习武四十多年,曾经是浙江优秀武术运动员,练过多种武术。元彪曾说,他在《少林寺传奇》第二部里,从头打到尾,足足打了120天,有300场打戏,成了他多年功夫表演的汇总。在拍摄一场贴身肉搏战时,被对手的刀戳穿手掌,缝了7针。拍摄过上百部功夫剧的计春华也表示,当他接这部戏时,就知道都晓导演要求表现“真功夫”,所以在拍摄过程中,就一直没要求用替身。  


  说起来,“功夫”这个词,源自少林,早年在南方武林普遍流行,新中国成立后,官方统称为“武术”。上世纪70年代,李小龙拍摄的《精武门》《猛龙过江》等影片,因其个人超凡的武艺和影片中完整的技术展现,被誉为“功夫片”的代表,“功夫”一词也随之名扬海外。古代中国,功夫首先是一种格斗术,从军事战场的拼杀到民间小巷的自卫,它成了中国人无法挥去的生存本能。现代社会中,功夫首先是一种体育,它可以是套路、散打等竞技形式,也可以是强身健体、养生育人的生活形式。现在,人们对于功夫的理解,往往超乎一般的世俗标准,特别是被历代文人墨客艺术加工后的功夫,更让一种生死攸关的必杀技变成了可以上天遁地、儿女情长的神话传奇。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功夫变成了最适合影视艺术表现的对象,因为这里隐藏着中国人的生存本能和美好想象。“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源天下”,当神秘的功夫与神学宗教结合在一起之后,便诞生了更加神秘的“少林功夫”。流传千年的“少林功夫”作为中国功夫的集大成者,自然成为观众永远的收视焦点。  


  都晓说过一句话:“功夫戏没有深浅可言,人们看到的和传说中听到的都可以超越生活本身。”  


  这就有一个问题了,什么是“真功夫”?它是现实中的生死拼杀还是擂台上的拳脚往来?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恐怕这两样都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从上世纪70年代李小龙电影掀起的全球功夫热,到80年代李连杰《少林寺》引起的全国武术热,到去年《叶问》带来的咏春学习热,再到《少林寺传奇》系列推动的“少林功夫”热,老百姓对于现实功夫的每一次关注,几乎都起始于功夫影片的走红,而从来都没有听说过,一部照搬现实武术的功夫片大行其道。也就是说,对于广大观众来说,真正喜闻乐见的是影视剧中的艺术化的功夫,而非现实中的残忍、血腥的殴斗。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