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儒学在当代(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李琳: 儒家的生态智慧历久弥新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讲师李琳发表了论文《原始儒家生态伦理与生态智慧》,指出自十八世纪工业文明以来,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世人深感生态危机的严峻性而纷纷寻找对策。西方人文学者逐渐意识到生态困境源于西方工具理性的科学观以及人与自然分离的机械论世界观,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寻求与西方迥然不同的文化观念———东方传统生态智慧,并将目光投向了东方文化生存状态,试图从中寻找到拯救西方意识形态局限性的良药。而通过对儒家原典相关论述的考察与梳理,我们认为原始儒家的伦理观可以成为人类应对当今生态危机时所汲取的原生态智慧:它在“亲亲仁民爱物”的基础上引导人们生成仁爱情怀;在“中庸适度”的原则下确立人们的生态责任;在“天人合一”的思维中体悟亲和的自然。原始儒家生态伦理,作为农业文明下的素朴生存经验与道德体悟,不仅构成了古代文明传承的精神力量,也可成为当今环境伦理建构的理论资源,为当代人类调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类主体自身的关系提供智力支持。
魏慧敏:道德教化呼唤“心”
台湾淡江大学中文博士生魏慧敏探讨了孟子的人性论,强调独立人格的建立,第一步是养大体,继而扩充之,养浩然正气,对人格的全面发展有深刻的理解。孟子的德性心,在贞定道德的善,让人了解人之为人的独特性与价值性。品德教育,与道德的知识化并不相应,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发人心真实的自觉。唯有投入生命的真实情境,心灵不断调整敞开,真诚面对、抉择、领纳存有对自己的召唤,不断自我探索自己要成为什么,这才是道德的根源。知识没有心!再多的知识不能滋养、支撑我们的心灵。道德被知识化,不会有力量、不会感动人,只有找到柔软的心,才能与之对话。
连育平:“君子不器”的新诠释
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博士生连育平针对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给予了新的诠释。首先,从字面来解释,“君子不器”是要君子不要成为像形器一样受限的存在;其次,不管是单一功能的器或是多功能的器,依然只是器,有时这些技能、才艺的精通,反而会使我们炫耀才学而陷入骄矜自满、画地自限的困境,因而还是必须要求自己摆脱形器的限制,不能只是成器,还要成德;第三,君子对于自身以外的其他人,因为无法在行动上具体规范他人的行为,我们的义务只在把他人视为可以成德之人,知道他人也具有成德的愿望,所以不能以把别人看做是可资利用的器具来看待。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期待别人成器成才,更要将别人当做道德目的来看待,别人跟我们一样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跟我们具有同样的价值与目的。
刘斌: 野史不野,文明新说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讲师刘斌对儒家经典文献中的语言学和历史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语言和文字都是思维的表达方式,比较而言,语言更为古老和基本,是文明传承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是思维的音节化的表现形式。文字系语言(思维)符号化的呈现形式。文字时代以前,中华文明有一个漫长的文明发展的语音时代。文明在语音时代已经发生,记言工作作为对上古文明的总结,同时也意味着后世中国人文学术的起始,若《易经》、《诗经》、《尚书》皆为传言所记便是某种晚近性标志。《汉书·艺文志》所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实即志古书今,录传言记时事的意思。






 
关键词: 儒学 当代 国学动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