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专家学者和代表热议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大河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策划杨青王鲁峰张渝陈晓东 执行游晓鹏王磊陈骏韩谨伊段伟朵侯梦菲文洪波摄影
  工匠精神是处世哲学谁都可以有
  核心提示丨“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 中国工匠 ,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 中国品牌 ,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中国工匠”,引起各界高度关注。其实,2016年以来,“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热词。什么是“工匠精神”?如何让工匠精神真正融入企业乃至各行各业从业者的价值体系,让工匠文化长盛不衰,让“中国工匠”顶天立地,助力中国品牌的整体崛起?大河报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中国制造崛起呼唤工匠精神回归
  2016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工匠精神”时是这样说的: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质量和工匠精神的表述和阐释明显更多,培育工匠文化、打造中国品牌成为长期的价值导向,其分量不言而喻。
  回到本源,什么是工匠精神?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本质上,工匠精神代表了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精神,也是一种献身精神,有一技之长,有自我修养,能够达到不受外部干扰、在自己的天地里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在中国古代,曾经涌现出过很多杰出工匠。木器的鼻祖鲁班,解牛的庖丁,还有大量未留下姓名的各行各业的工匠典范,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古人说,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在传统社会人们眼中,再多的财富也有失去的时候,唯有手艺可以保证自己衣食无忧。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识,人们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好,无形中,形成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所以,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制造之国、出口之国,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等产品曾是世界各国王公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古代的“中国制造”闻名远近。
  “在今天,中国制造正在重新崛起,MadeinChina随处可见,不过,人们知道中国制造都很价廉,却并不确信都能质优。中国制造想再次成为品牌,工匠精神回归并成为社会的长期价值导向,是一种必然。”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汪振军说。
  工匠精神成年度热词,如何真正深入骨髓?
  2016年12月,《咬文嚼字》杂志发布了“2016年十大流行语”,“工匠精神”跻身其中。而随着媒体的持续关注,文物修复、甲骨文研究等一批格外需要耐得住寂寞的特殊行业进入人们的视线,不过,多位受访学者认为,工匠精神不只是特定行业和企业所追求的目标,而应当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倡导。
  “工匠精神成为流行语是可喜的,但每个人能不能从中汲取营养,工匠精神如何深入中国人的精神深处,仍然值得关注。工匠精神再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是大势所趋。”从事数十年甲骨文研究、在甲骨文研究领域建树颇多的王蕴智先生说,不论从事什么行业,做的是什么工作,有了工匠精神就能有所成就,也自然而然地会为社会所尊敬,反观很多行业里的出类拔萃者,他们身上都有这种精神。而如果自身浮躁,可能会成为一时的“暴发户”,但难以长久。
  而对于企业来说,“工匠精神”的回归意味着要将社会效益、企业的长远利益放在更高的位置。汪振军表示,对企业而言,应该视产品质量为生命,精益求精,具体怎么来做?核心是靠产品的细节,比如在文化产业领域,一台剧目,一个设计方案,一句台词,一个构图,都要反复琢磨,而这种打磨需要耐得住寂寞,十年磨一剑去打造精品,同时也需要有创新意识。
  汪振军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一些人可能只是为了钱去做一些东西,只看短期利益不看质量,粗制滥造,最终的结果是砸掉自己的品牌。没有细节,就没有品质,没有品质,就没有品牌。文化的竞争核心就是创意和品牌的竞争,这就需要工匠精神。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